患者,王某某,女,68岁。年11月23日就诊。
主诉:感冒1月余,咳嗽,咳吐黄痰8天。
现病史:患者1月前受凉后出现恶寒,周身酸楚不适,自服感冒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持续一月症状逐渐缓解,8天去出现咳嗽,咳嗽声重,带哮鸣音,咳吐黄色粘痰,容易咳出。与医院行肺CT检查提示支气管肺炎,血常规正常,给予头孢、阿奇霉素、氨溴索等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治疗,仍咳嗽不止,咳吐黄痰,怕冷,口苦,口干,咽部疼痛,经亲友介绍来诊。刻诊症状同前。
个人史、既往史:无不良嗜好。平时容易怕冷,常年四肢末梢皮温低。
四诊:神清语利,体型偏瘦弱,面色略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治思路:患者常年体质偏弱,四肢冷明显,属于太阴水饮体质。本次患病,感冒后治疗失当,邪气入里化热,形成阳明证候。诊断:咳嗽。辨证(1)六经辨证:太阴阳明证。(2)其他辨证:肺气亏虚、寒饮化热证。
治则:清热化痰、散寒化饮。
处方:
首诊处方:.11.23
厚朴麻黄汤合桂枝汤加减
患者于.12.01电话告知,咳嗽、咳痰已愈。怕冷症状好转。暂停服用中药。
诊后思考:
(1)本例患者病情相对较轻,因服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差来诊。六经辨证属于太阴阳明合并,太阴证,主要通过四肢不温、舌淡苔白确定,属于长期体质因素。患者感冒后治疗失当,寒邪入里化热,形成阳明痰热证,太阴证兼水饮多以四逆汤类方、苓桂剂、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方剂治疗,阳明证痰热多以麻杏甘石汤、桑杏汤、苇茎汤等方剂为主,该患者咳嗽以痰热为标,太阴寒饮内伏为本,治疗上综合方剂选用厚朴麻黄汤,清热、降气、化痰治其标,五味子、细辛散寒饮,敛肺气。(半夏、干姜偏温燥,恐加重咽痛,未用。)加用芦根、黄芩、陈皮、冬花加强止咳化痰功效,桔梗、射干利咽止痛。桂枝、白芍、甘草温健太阴,滋生化之源。
(2)方中石膏用量较小,与目前部分医家主张石膏30克作为起始剂量治疗阳明病的观点存在差异。个人临证总结,对于阳明气分热证,重用石膏效果明显,对于合并太阴、少阴、太阳等兼有恶寒症状的情况下,石膏用量应慎重。石膏虽具辛散之性,但终归属于寒凉之品,临床中应防其寒性伤中、壅遏阳气的弊端。
(3)经方的应用不应刻意追求精简。该患者回头看,单用麻杏甘石汤或者厚朴麻黄汤治疗,不去加减,应该也会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方中缺少清化热痰的药物,有可能延长治疗时间。适当加减,确实能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但是,加减的基础,仍是以经方的理和法作为整个处方的基石。
山东济南宽厚里
.12.1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etfyzl/7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