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大家都要想清楚,是只想赚快钱还是要做一个长久的品牌。”
作者|《未来迹》向婷婷
“这个行业太疯狂了,也太暴利了。”
“我觉得但凡有点良心吧,都不会喜欢在自己的岗位上做这样的事情。”
上述对话出自抖音用户“护肤行业纪录片为了玲飞”在11月发布的视频《一个叛徒配方师,揭秘护肤品成分浓度里的猫腻》。在该视频中,作者“护肤行业纪录片为了玲飞”采访了一位在某家杭州化妆品公司任职的配方师,对话内容直指化妆品行业内关于原料成分浓度的宣称乱象。
该视频在抖音平台发布后,迅速引发消费者热议,累计播放量超w,多达7.1w条评论、65.2w点赞。截至发稿,出于对视频中主人公的保护,原作者已经删除了原视频,但网友们自发二次上传视频仍然随处可见。
在后续的第二次采访中,这位配方师向视频作者透露,她本人已从原公司离职,原公司发现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后,还给她发去法院传单,要求她在公开平台道歉并赔偿万。
那么到底是什么行为,让这位年轻配方师无法忍受,选择“叛逃”?
原料“浓度”论风潮下的文字游戏
视频中,这位配方师讲述了其参与打样的一款所谓「30%浓度玻色因」产品的经历。
“当时老板让我做一款30%浓度的玻色因面霜,他是要我怎么做的呢?”她从产品架上拿下来一瓶面霜样品,将玻色因溶液轻轻滴了一滴到面霜中。“就只加这么一丁点,公司就会产品宣称中打上‘30%玻色因’的标签。”
这位配方师添加的“30%玻色因”,实际上是玻色因原料组中主要起效原料“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在组内的浓度(玻色因原料组由“水+丙二醇+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组成),但最终上述公司并不会在明显区域对这一概念做出明确标注,只在产品页打上大大的“30%玻色因”标签,误导消费者认为玻色因原料组的添加量达到了30%。
“消费者以为的是‘添加到’,但品牌方说的是‘添加了’,怎么理解就是消费者自己的事情了,总不能给他们安排一个消费者误解罪吧。”上述配方师在视频中表示。
业内一研发专家也痛批这类现象:“视频中这种行为主要是针对一些‘唯数字论’的成分党品牌,他们想和大牌拼浓度但是又玩不起,于是就投机取巧,玩文字游戏来误导消费者。”
视频的最后,这位配方师无奈地表示:“我入职一年,已经帮公司‘骗’了差不多万。”
实际上,关于“浓度”的猫腻主要出现在后期面向消费者的宣传环节,而出于科学精神和职业操守,大部分上游研发端及配方师对这种行为并不认可。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未来迹FutureBeauty》,“一方面,这实际上是以偷换概念为手段的‘误导’和‘欺骗’行为;另一方面,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功效的环境下,品牌公司一味注重成分浓度宣称,不仅会导致消费者产生‘唯浓度论’的误解和迷信,无法选到真正有效的产品。还会扰乱市场竞争环境,抢占真正有功效的产品和品牌的市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唯浓度论”“恐防腐剂论”……
市场产品功效迷思不断
对于这样的“浓度迷信”,恒姿化妆品创始人魏新杰分析:“这其中有很多问题,一是产品中是否真的有相应浓度的相关成分?二是这些成分真正能够被利用、被吸收的又有多少?”
近些年来随着成分党的崛起,消费者对化妆品原料认知度有所提升。而在各大企业简单暴力的“某成分=某功效”的宣传科普下,热门成分也层出不穷,如VC、烟酰胺、玻色因、A醇等。对成分及其所能带来的功效有一定了解后,出于对功效的期待,很多消费者都尤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fykfzl/10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