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年3月8日(截至19时14分),全国新冠肺炎累计治愈例,约占总确诊例数的70%,国内新冠疫情趋于稳定。但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的出院标准,在病患数量大而集中、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实验室检查达到上述标准出院的患者往往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也表示,通过回访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出院后仍有乏力、纳差、气虚、情绪异常以及生化、影像学检查异常等表现。所以“瘥后防复”极为关键。
党中央和国家机关十分重视新冠肺炎的康复工作。年2月25日,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以下简称中医康复指导)。年3月5日,国家卫健委马晓伟主任主持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派驻武汉市工作组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管理,注重发挥中医药作用。湖北省和襄阳市也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药康复工作的通知。针对党中央对新冠肺炎康复期的指导原则,对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期的平稳过渡,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已经提至诊疗日程。
为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新冠肺炎出院患者
中医药康复工作要求
引导患者主动开展康复
配合中医药康复工作顺利有序有效开展
形成合力
辽宁援襄医疗队中医药专家
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全国第四批优秀中医药人才于睿教授
提出以下建议
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存在的症状
从襄阳地区医疗人员电话随访的确诊病例症状分布来看,口干渴表现是康复期相对分布比例最高的一个症状,这与热病后期,气阴两虚证型相符。除口干渴外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大多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1、-nCoV(新冠病毒)感染轻症者,出院后除口干、乏力外,多无或伴较轻的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等)。
2、原有基础疾病或中重度感染者,康复期极易在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喘促、气短、干咳等。
3、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大多伴随有情志抑郁、焦虑等症状。另外湖北地区本身多湖多江,自年12月起阴雨绵绵,地潮多湿,湿邪较重,最易伤人脾胃。康复期患者虽疫毒已祛,但湿邪尚存,故常伴有乏力身重、四肢倦怠、纳差等症状。
对康复期患者给予如下建议
中医药有着几千年历史,从以往的伤寒、温病、瘟疫到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等治疗经验来看,中医药不仅仅对早、中期及重症肺炎有效,即使对康复期的治疗依然大有作为。本次疫病,根据“中医康复指导”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及辽宁援襄医疗队中医药专家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优秀中医药人才于睿教授数十年行医经验,对康复期患者给予如下建议:
1.瘥后忌口,以免食复
本次疫病的发生,主要从内外因两个方面考虑。外因是天行疫气,风而布之,故传染力甚强。内因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而疫病后期,必伤阴耗阳。疫病治疗痊愈后,首当其冲防其再犯。从自身做起,“忌口修心”是预防疾病反复的关键。《素问·热论篇》在论述热病的护理与饮食禁忌时指出:“……病热当何禁之?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内经》所论食复,体现了重视饮食调护的特色,为防食复,还提出了当重食禁。如《灵枢·五味》指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后世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也指出:“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复,周十二时后缓缓与食,先取清者,勿令饱,饱则必复,复则重也。”由于温热之邪损伤津液,后期必会出现阴液耗伤,此时,胃气初醒,食欲渐增,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稀饭、新鲜蔬菜、水果等,量不宜多,不宜进食肉类。只要注意疾病后期饮食的调护,就一定能预防食复导致的疾病复发。
康复期患者的饮食原则
膳食平衡、食物多样、注重饮水、通利二便,并注重开胃、利肺、安神、通便,为康复期患者的饮食原则。
1、伴有畏寒、胃部怕冷不适者可多食用生姜、葱、芥菜、芫荽等食物;
2、伴有咽干、口干、心烦等症状的患者,可多饮用绿茶、食用豆豉、杨桃等食物;仍有咳嗽、咯痰等肺系症状的患者,可多食用梨、百合、落花生、杏仁、白果、乌梅、小白菜、橘皮、紫苏等食物;
3、伴有食少纳呆、腹胀等症状的,可服用山楂、山药、白扁豆、茯苓、葛根、莱菔子、砂仁等食物或服用保和丸;
4、伴有便秘症状的患者,可适当食用蜂蜜、香蕉、火麻仁等食物;
5、伴有失眠等症状的患者,属心阴耗伤,心血不足者,可将酸枣仁、柏子仁等研成粉服用。
滋补肺阴的饮食推荐
此次疫情,外邪闭阻,肺家为病,肺为水之上源,水湿不能及时排除,多从湿化,所以病寒饮者多见,后期肺脏受损极易引起肺痿证。外邪闭阻,肺气不降,肺气上逆多从火化,引发胸闷喘咳,发热口渴,故肺热,热伤气阴,后期同样引起肺萎证。现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十三五统编教材《中国食疗学》中几款温补阳气,滋补肺阴的饮食推荐给大家:
(1)黄芪粥
材料:黄芪克,山药50克,茯苓20克,陈皮50克,粳米克。功效:补气、健脾、化湿。制作方法:将上述食材洗净,加水熬制成粥。
(2)薏米冬瓜汤
材料:薏米50克,冬瓜克。功效:健脾祛湿。准备:薏米提前用清水浸泡2~3小时。冬瓜去皮,切厚片备用。
制作方法:先把薏米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烧开后停火,焖30~50分钟,然后开小火,煮熟至开花。然后放入冬瓜,转大火烧开转中火煮2分钟即可。如果你感觉味道太淡,可以加点盐调一下味道。
(3)砂仁苡米淮山粥
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克,煲粥食用。此方可健脾祛湿。
(4)淮山薏米莲子粥
淮山、薏米各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枚,小米60克,淘洗干净后与小米共煮成粥,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功效:健脾益气,养心安神。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肢体无力,睡眠欠佳。
(5)麦冬粳米粥
组成:麦冬10克,高丽参、甘草各2.5克,粳米克,红枣3粒,蜂蜜适量。功效:益气养阴,润肺生津。制作方法:将前三味药先煎,煮沸后该文火,30分钟后去渣取汁。再加清水适量,将红枣、粳米,煮至半熟,加入药汁,最后加入蜂蜜食用。
(6)薏米莲子芡实百合粥
薏米50克,莲子(去心)30克,芡实50克,百合20克,先煮烂,再与粳米50克同煮粥,用适量红糖(或蜂蜜)调味食用。有健脾祛湿、润肺止泻作用,适用于大便稀溏,乏力干咳等症。
2.调畅情志,解郁安心
疫情对广大群众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包括焦虑、抑郁、烦躁等,而新冠肺炎患者更存在焦虑、恐惧情绪。中医在身心医学的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形神合一,情志为五脏所主。七情(怒、喜、忧、思、悲、恐、惊)等情绪与脏腑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脏腑发生变化,情绪随之影响。反之情志过极,亦损伤对应的脏腑。如《灵枢·本神》所说:“心怵惕思虑伤神,肺喜乐无极伤魂,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焦虑抑郁多会影响心肝脾脏,导致气机运行失常,临床常见症状如容易叹气、心悸失眠、胸胁痛、腹胀等,属中医气郁范畴。朱丹溪十分重视气机的调达,如《丹溪心法》论治痰强调“顺气为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其尤善治郁症,创立六郁学说。认为六郁(气郁、血郁、痰郁、热郁、湿郁、食郁)互为因果,而气郁为先,常由气郁而导致其他诸郁,气郁是无形之变化,而其他诸郁均为有形之壅滞,有形之滞又可阻碍气机,加重气郁。故调畅情志不仅可以防郁、化郁、还可以畅通气机,促进疾病的康复,防止疾病它变。
3.中医外治,大显身手
中医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中医药内治以及以穴位按摩,运动导引等外治法防疫健身。除“避其毒气”之外,理性的思考、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对预防疫病依然重要。新冠肺炎的康复期介入中医外治法,对于患者康复、恢复信心,强壮体魄有着重要意义。
3.1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点、按、揉、压等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穴位,每穴操作5—10分钟。手法的力度由轻到重,逐渐增加刺激量,直到患者感到局部酸、麻、胀、痛,此即中医所说的“得气”,手法结束前强度慢慢减弱,以轻手法结束该穴操作。《黄帝内经·素问》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新冠肺炎后的康复,提升自身正气显得尤为重要。穴位按摩对于-nCoV感染的患者在康复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外治法。现将穴位按摩分为特种疗法—眼穴操和传统疗法—体穴操,分述如下。
(1)眼穴操
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内外特定的穴区进行针刺等刺激,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是针灸术的一部分,在古代医籍中未有过记载,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彭静山教授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而首创的。此后经过后人不断的改进、充实、发扬和提高,逐步完善,成为一种新的针刺方法,已广为应用。眼针疗法以眼与脏腑经络的密切关系为依据,以华佗“观眼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为指导,从“整体观念”出发,治疗全身疾病。
虽然眼是一个局部器官,但它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与全身经络相关联。其中,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上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手少阴心经,其支者系目系;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至目锐眦;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至目锐眦,却入目中,至目内眦。总之,经络与眼的关系,缭绕纠缠,表里互通,密切相连。正如《灵枢·经别篇》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同时,眼与脏腑及其他器官也保持着密切联系,使全身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和视觉功能。《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气血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所以,若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则可影响到眼,使其发生各种变化。同样,眼睛的变化,也能反映出脏腑及某一经络的功能状态。因而通过对眼睛的观察,可以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眼针穴位分区的理论基础为《证治准绳》和《审视瑶函》,按照“八廓理论”将眼分为八个穴区,局部穴位分区由原来的“八区十三穴”优化为现行标准的“八区八穴”。具体穴区分布如下(见图一):1肺大肠区在瞳孔内上方。2肾膀胱区在瞳孔正上方。3上焦区在瞳孔外上方。4肝胆区在瞳孔外侧。5中焦区在瞳孔外下方。6心小肠区在瞳孔正下方。7脾胃区在瞳孔内下方。8下焦区在瞳孔内侧(左右对称)。
眼针示意图
据此分区,根据相应穴区白睛上络脉色泽和形态的变化,反映出相应脏腑的虚实盛衰。
康复后隔离点的新冠肺炎患者,可自行采用眼穴按压法。即用双手食指在五脏穴区(肺大肠区、肾膀胱区、肝胆区、心小肠区、脾胃区)反复按压眼眶内缘,按压强度稍重,以眼眶局部有疼痛感为度。对于轻症患者康复后,每次取3个穴区,每个穴区按压5—10分钟,每天两次。五个穴区轮流选用,起到扶助正气、协调五脏和病后调理的作用。对于中重度患者存在呼吸道症状,可将肺大肠区、上焦区做为主穴,每次按压10分钟。对于有情志抑郁、焦虑情绪的患者,可将肝胆、中焦区做为主穴,每次按压10分钟。其余四区为配穴,交替使用。每天两次。(具体操作见下图)
眼针压穴法:即用双手食指
(2)体穴操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对于新冠肺炎出院后的患者,自己进行局部穴位按摩,即用拇指或食指背侧骨节处点按穴位,可改善症状,促进正气恢复。对于轻症新冠肺炎患者康复过程中,可点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合谷(均为双侧)、大椎穴。中重度患者存在呼吸道症状,可加太渊穴(双侧)。对于情志抑郁、情绪焦虑的患者,可加太冲穴(双侧)。以上每个穴位按压5分钟,每日一至二次。(取穴方法及图片见下图)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大椎:在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3.2运动导引
中医导引术是一种集调身、调心、调息为一体的康复保健运动,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五禽戏等运动。它较少受到时间、空间、场所的限制,操作简便易学。针对新冠肺炎的康复期患者,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通过练习导引之法进行“身-心-息”同调,促进体力恢复,休养生息、调节情绪、改善睡眠。有助于疾病康复。
其中八段锦功法是古老的内功导引之术,有坐、立、文、武等不同练法,以健身气功八段锦和少林八段锦最为知名,特点是简单易学和锻炼时间短,动作优美连贯。推荐参照功法视频练习,每次练习时间为10~15分钟左右,每天1~2次,请按照个人身体状况,以能承受为宜。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动作古朴精简,内合十二经筋,外应十二时辰,符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养生整体观,使筋和体柔,由内而外调动自身正气,伸筋拔骨,驱除病邪,通过吐故纳新可以促进肺功能的康复,同时有缓解疲劳、促进食欲、缓解紧张焦虑情绪之功。推荐根据上海严蔚冰老师、辽宁中医药大学于睿教授的教学视频进行练习。根据个人体质,每天练习12~27分钟为宜。为便于患者康复练习,健康襄阳的便民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栏目于昨天晚上上挂了辽宁中医药大学于睿教授的教学易筋经示范视频,请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fykfzl/6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