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彦青教授
2月15日晚9点,正在等待回复的刘良突然医院院长张定宇的电话,“有一个可以做解剖的了。”事后刘良回忆道,“国家、省市卫健委打破常规,先行动,然后下正式文”。此前一天,刘良在个人媒体平台上“呼吁尽快开展新冠肺炎死亡个体尸体检验”,15日上午11点,刘良收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回复,获邀参加新冠肺炎病死病例尸检相关事宜会议,当时他“乐观估计尸检落地还需要2-3天”。刘良教授
通知比预想来得更早,刘良紧急安排团队人员从武汉医院。与此同时,医院专门腾出了一间负压洁净手术室,确保解剖的同时不让病毒扩散。“这次尸检得以这么快进行,得益于家属的同意,我们尸检前专门为他(她)们默哀。”刘良写道。这两例患者都出自上海医疗队管辖的病区。第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是最早达到武汉的省队之一,对口支援医院,医疗队领队、医院副院长郑军华介绍,即使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了人工肝、人工肾、ECMO等最先进手段,仍有一部分患者抢救困难、不幸去世,了解发病机制对一线治疗至关重要,亟待尸检报告的出现。 此次首例被解剖患者过世之后,郑军华团队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沟通,家属在了解解剖意义后忍痛签下同意书。出于对死者和家属隐私的保护,郑军华只透露了两位过世患者都超过了55岁。穿着令人呼吸困难的防护服等到凌晨1点多,刘良团队开始尸检,3点50分,首例尸检工作顺利结束。我曾在武汉军医学校担任过病理学教员,我深知由解剖获得的新冠肺炎病理,对于探索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的病理改变,疾病机制等有重大帮助,并能从根本上寻找新冠肺炎的致病性,致死性,给未来临床治疗危重症患者提供依据。 迄至年2月19日,全国已经有累计确诊例,其中人死亡。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临床表现与年SARS相比,病情进展更快,部分病人缺氧发展明显,心脏损伤严重,但当时还没有对死亡个体开展系统性实体解剖及病理学检验。医院ICU主任胡明说:“临床上如果想更好地治疗这些重症、危重症患者,需要对发病机制、患者身体状况有更多了解,这需要基础研究跟上,就是尸检和病理报告。”年SARS爆发后,病原体最初被认为是破坏力并不大的“衣原体”,但患者病情重、死亡率高,应用抗生素无效。 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丁彦青完成首例SARS死者解剖后,医院进行的4例尸检结果,综合判断病原体应为“病毒”,这为非典治疗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丁彦青说,“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理学界内部早在春节前后就开始在 新冠病毒肺炎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许多问题还未得到科学解释。为什么上呼吸道病毒检测阳性远低于下呼吸道?患者肺部“磨玻璃样”病理学改变与其他的病毒性肺炎有何异同?后期病情进展迅速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丁彦青解释说,“关于后期病情进展迅速、心脏受损严重,我和卞修武院士讨论过,参照SARS的病理结果,可能是细胞因子风暴引起的。”年他首次在英国《病理学杂志》上提出“肺和免疫器官是SARS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年再发表“SARS发病免疫病理机制研究”,提出“促炎症因子”过度表达与SARS急性肺损伤及全身多器官的损害密切相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细胞因子风暴”。 当组织细胞受损后,身体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导致机体组织细胞变性、坏死,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和血浆外渗等。细胞因子风暴还会引发一氧化氮的大量释放,进一步稀释血液并破坏血管,血压降低,导致组织缺氧、低血压、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些需要一定数量尸体解剖的病理研究,综合分析。”丁彦青说,与SARS起病凶猛不同,这次新冠病毒肺炎潜伏期长,早期病症轻,需要选择不同病情的病例,例如治疗一段时间后突然病情加重而死亡的案例,可能会更全面地反映疫情整体情况。延伸阅读(以下内容来源于 自2月16日凌晨完成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之后,刘良团队近日发表了一例尸体解剖观察报告,明确称新冠肺炎病变仍聚焦肺部,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映较SARS明显,对其他脏器损伤的证据不足。 记者注意到,这是全国首份公开发表的新冠肺炎尸体解剖观察报告。死者肺部损伤明显
《法医学杂志》年2月第36卷第1期上,预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下称《报告》),通讯作者之一是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系教授刘良,也就是承担遗体解剖的主要人员。 《报告》内容为一例新冠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肉眼观察结果。 该病例为一85岁男性患者,年1月以“多发性脑梗死”入院,入院时无发热、咳嗽等症状。入院10日后出现喉咙发痒及发热,CT检查显示:双肺散在少许小斑片状感染病灶,气管内分泌物可能。入院后第13天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入院后第20天复查CT显示:双肺散在斑片状感染病灶,较前进展,考虑“病毒性肺炎”,原气管腔内分泌物已消失。入院后28天死亡,临床死亡原因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衰竭”。 研究团队指出,死者肺部损伤明显,肺肉眼观察呈斑片状,可见灰白色病灶及暗红色出血,触之质韧,失去肺固有的海绵感。切面可见大量粘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提示新冠病毒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严重
此前,由新冠肺炎死者尸体穿刺取样获得的组织局部病理学改变提示,新冠肺炎病理特征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引起的病理特征非常类似。 研究团队指出,从此例系统解剖大体观察,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映较SARS明显,考虑可能与此例患者从确诊到死亡仅15天,病程较短有关,有待更多系统尸体检验资料及组织病理学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2月27日,在广州的疫情防控专场新闻通气会上,钟南山院士谈及新冠肺炎病理特点时同样提到,新冠肺炎和SARS不同,有个突出特点:小气道中黏液非常多,粘稠度很高,阻碍气道通畅,因而造成继发感染,以及更加严重化。目前从两个地方的病理结果都发现,在小气道清除黏液是重要研究对象。其他脏器损伤证据不足
《报告》显示死者胸腔积液量不多,淡黄色清亮液体,未见大量胸水产生,胸膜重度粘连,提示此例可能合并感染性胸膜炎。 此外,解剖见心包腔内中等量淡黄色清亮液体,心外膜轻度水肿,心肌切面呈灰红色鱼肉状。因患者临床资料显示存在冠心病、心绞痛病史,心肌及心外膜是否存在与病毒感染相关的损害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例消化系统损伤情况肉眼观察不明显。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小肠呈节段性扩张与狭窄相间(类似串珠状),为个例或普遍表现需结合更多尸体检验情况。脾肉眼观察未见明显异常,是否存在病变需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肾呈颗粒性固缩肾外观,考虑与基础疾病有关。 关于神经系统,肉眼观察见脑水肿,大脑皮质轻度萎缩。结合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大,有多发性脑梗死及脑血管病后遗症,脑肉眼观察未见感染特异性表现,病毒是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有待组织病理学验证。尸体解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刘良团队在《报告》中写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年12月起,已造成中国7万余人确诊感染,2千多人死亡。截至年2月24日,全国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达3.17%,此前报道的武汉医院早期收治的99例COVID-19患者中,死亡11例,死亡率为11%。团队希望通过对新冠肺炎死者尸体系统解剖,提供直观的病变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早在1月22日,刘良就呼吁对新冠肺炎逝者进行病理解剖,并联合团队向相关部门递交紧急报告,强调病理解剖的重要性。刘良认为,对新冠肺炎死者尸体进行病理解剖,可以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刘良从事病理研究三十余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所在的团队向湖北省政府提交了紧急报告,强调了尸检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得到了肯定的批复。 2月16日凌晨3时许,全国第1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遗体解剖工作在武汉医院完成,并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当天下午18点45分,全国第2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遗体解剖工作也在医院顺利完成。刘良团队承担了这两次解剖任务。 2月16日23时12分,刘良在个人头条账号“法医刘良”上发文详述18小时内连续尸检2例新冠肺炎遗体的经过。 2月24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刘良表示,24日早上钟南山院士给自己打过电话,说前线的医生就等尸检的结果了,否则都不知道治疗到底怎么办,治疗效果怎么评估。 刘良也表示,2月24日凌晨已经开始有初步结果。初步结果内部在讨论,形成一个共识。 从2月16日至2月24日,医院病理科王国平教授领衔的华中科技大学病理团队完成了9例遗体解剖。病理学专家卞修医院团队,也已完成2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注: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部分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xefyzl/6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