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总是伴随着恐慌。
作者
于玲娜
来源
映心堂心理(ID:yingxintang1)
截至今天(1月26日),本次新型肺炎已经给全国人民,特别是武汉及周边疫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面对这样的灾害,严重的情绪困扰、压力、创伤以及各种急性心理症状都会随之而来。
医护人员可能承受巨大身心压力;
慌乱中到处走动的病人可能会受到指责;
隔离造成的孤立和骨肉分离将人们暴露在脆弱中;
重病和死亡也带来绝大的恐惧、哀痛和创伤。
这些事件可以对每个人产生影响,但人们产生的反应也可能不尽相同。
有的人陷入慌乱,有的人茫然无措,有的人不以为意,有的人变得麻木隔离……
我在映心堂咨询师李智的协助下,梳理了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各种急性心理症状及简单的应对方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1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1、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和焦虑。
许多研究已经记录了严重疾病与一系列精神疾病之间的联系。
比如:癌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关;患有SARS的病人同时患有PTSD,焦虑和抑郁;感染艾滋病毒同时患上PTSD。
而那些被隔离的人,即使从未受到感染,也可能产生深远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持续到隔离期结束。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SARS爆发期间被隔离的人,29%的人表现出PTSD症状,而31%的人表现出抑郁症状。
此外,至少在PTSD中,被隔离的时间越长,人们出现疾病症状的可能性就越大。
根据台湾的一项调查,大约9.2%的参与者报告说,在SARS危机之后,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变得更加悲观。而精神病的患病率为11.7%。
2、社会支持系统的瓦解、分离创伤和孤独感。
面对流行病,许多以往能够给予人们社会支持的地方,例如学校和工作场所,会被关闭,以阻止疾病传播。
而更小的社交互动,如拜访朋友和家人,也可能因害怕染上这种疾病而停止。
人们甚至被迫迁徙,在SARS期间,也有住宅区被隔离、数百名居民被迫短暂迁徙隔离。
社会支持的破裂甚至可以延伸到最亲密、重要的纽带——家庭。
3、疑病症
疑病症是这类公共安全问题最易感的人群。
生活即便岁月静好,他们也会担心自己会不会得癌症。
在疫病流行时期,他们会比平时更加脆弱敏感、惶惶不可终日。
口罩漏了一个小缝、不小心摸了下眼睛,都有可能让他们觉得死期将至。
4、疾病的污名化。
污名化是一种社会隔离机制。最明显的污名化目标是患有疾病的人。
年的SARS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因为这个病的高传染性和前期失控,每一位SARS病人几乎都承受了道德上、心理上的纠结、自责甚至鞭挞,这里也包括一线的救护人员。”
某类地区的人口也会成为污名化的目标。
这进一步导致社会支持的丧失和心理问题恶化。目前,在网上流传的笑话中,感染者和“武汉”一词,已经开始有被污名化的趋势:
5、医护人员面对的问题。
SARS爆发后对卫生工作者的一项研究表明,17.3%的人出现了明显的精神症状。
医院随机选择的雇员的调查发现:
自从SARS爆发以来,约有10%的受访者经历了高水平的创伤后应激(PTS)症状。
被隔离或在SARS病房等高风险场所工作,或患有SARS的朋友或近亲的受访者,其高PTS症状水平的可能性是没有这些暴露者的2至3倍。
持续累积的疲劳和各种身心创伤,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两大最常见问题。
而没有立即出现心理症状的专业的医护人员,并不意味着没有受到事件的影响。
职业训练和使命感可能帮助他们在危机发生时隔离自己的感受,冷静应对当下困难。
但这也意味着,当危机结束,或者当防御机制失效时,积压的心理创伤可能爆发,陷入更需要救助的状态。
6、儿童
目前关于儿童不易感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
当年香港的SARS抗疫英雄袁国勇医生最近指出:儿童属于高危感染人群。
即便未成年人可以平安度过这个事件,他们也有可能经历和亲人的分离和丧失。
如果儿童周围有沉稳镇定的成人,他们的心理状态会更好。
父母需要保持稳定的心理健康,以便为儿童提供稳定的依恋。
然而现实是,不少中国父母会习惯性把孩子当作发泄情绪的对象,当他们承受过大的压力时,更容易对孩子施以语言或肢体暴力,或者无法完成正常的养育责任。
7、各个系统之间的配合失误、不信任、甩锅等行为,可能使局势进一步恶化。
目前疫情中的几个主要部分:政府、媒体、医护工作者、个人——相互之间能否共担责任,也会影响后续的局势走向。
从目前的情况看,医护工作者无疑承担了过重的责任,自身生命和整个家庭都有可能付出代价。
媒体则是两极分化。
个人,不论在疫区内还是疫区外,更多处在努力自保的状态,还无法形成承担责任的组织。
而政府方面,部分前期明显的处理不当,也受到网友的质疑。
8、那些概率不大但也有可能发生的问题。
在灾难的影响下,也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心理状态,比如自杀、杀人、抢劫、恶意传播疾病等。
年SARS期间,医院两天后,就有一位疑似感染SARS的病人自杀。
人在过于绝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实施自杀,也可能用一种“及时行乐”、“最后的狂欢”来防御这种绝望感。
后一种情况下,自己平时遵守的社会规则都将不再成为限制,甚至会出现因预期到自己死亡,而报复社会或“拉垫背”的心态。
02如何应对这些心理问题以上问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专业知识介入,才可能有效解决。
这里,我只能提供一些暂时性缓解这类心理问题的小建议,大家可以自行尝试,不论有用或没用,都可以试试。
1、睡眠和休息。
长期处在疲劳、恐慌或过度紧张的状态,会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不佳,会进一步积累疲劳和不适,让人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如此形成恶性循。
这期间,如果你生活在疫区,除了做好防护工作,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剩下的时间,可以多休息,有助于身心状态的调整。
而如果你是医护人员,尤其要注意先照顾好自己,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2、保持“警觉”,既要避免过度慌乱,也要避免麻木不仁。
不论是灾难来临时、还是赛场上、考场上、或当众发言,人在一切紧急或重要场合下的表现,和ta的紧张程度的关系是一个波纹曲线:
紧张过度的时候,大家可以想象,发挥和表现会受到很大影响。
但一点也不紧张的情况下,表现也并不会太好。
适度的紧张则是最有利的。
所以,管理你的紧张程度很有必要。
过度的慌乱当然会妨碍正常的生活和应对,但如果对疫情发展完全不关心、不害怕,情绪过于淡定,恐怕会疏于自我保护,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下。
管理紧张程度的方式是: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zlfyff/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