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际,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武汉,波及全国,影响世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预防病毒刻不容缓!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出院病例等,疫情每天跳动的数字,让人揪心!特效药、疫苗捉摸不定,禁足封城已有月余,而对病毒的反击有一定效果,但不敢轻言完胜!病毒究竟有何特性?进入人体究竟如何破坏?机制如何?病理生理特征如何?代谢路径如何?等等。搞清这些问题,才能够知己知彼,找出攻克良方。一批医护人员在前线诊疗抗击病毒,挽回患者生命,一批医药研究者在研究快速诊断试剂、研究预防医疗、研究治疗良药。还得有一批人研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路径,提供诊疗方案和策略。月9日,武汉新型冠病毒肺炎出现首个死亡病例。无奈几近月余,死亡过千例却尚无一例病理解剖,同济医学院法医刘良教授“急了”。通过多方呼吁,0多天后终于得到官方认可,医院配合,病人家属理解,日前解剖尸检病例过0,取得初步材料,病理结果分析即将公布。
月6日、7日,两份关于新冠肺炎患者活检样本病理检验的论文均已发布,得出的结论均表明,新型冠状病毒的病理特征与SARS感染相似。这两篇论医院病理科进行肺部样本活检,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诊疗与研究中心进行死亡后微创病理诊断,对病例的肺、肝和心脏组织取样。样本活检与刘良所进行的全面尸检不同。多位业内人士分析,活检样本的优势在于更接近疾病的真实状态,排除了死亡本身对样本的影响。但是活检病例的机会可遇不可求,活检以及死亡后微创病例检查都是局部性的,只有全面尸检才能揭开病毒隐藏在患者身体中的全貌。
一、为什么要解剖新冠肺炎去世患者遗体?为什么要做遗体解剖?因为它没有替代方案。
.丛斌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此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目前我们对新冠病毒感染致病、致死的病理学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对病人体内的免疫性炎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细胞缺氧或用氧障碍,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临床诊断还缺乏形态学依据,这些都需要通过解剖才能知晓。
丛斌指出,如果我们能从遗体组织内分离出病原体,就可以对病原体外壳的蛋白质等大分子结构进行分析,并可做一、二、三代的比较研究,视其毒力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流行趋势。“至少要对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病毒感染死亡的尸体进行系统解剖。”丛斌说。
若患者或其家属愿意捐献遗体,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相关病理学和法医病理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对新冠病毒感染致死病人尸体进行必要的系统尸体解剖检验,事先要做好详细的尸检计划。“捐献遗体,也是在为抗击疫情作重大贡献。”丛斌表示。
.法医刘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刘良最近也一直在呼吁尽快对新冠肺炎逝世患者展开尸检。
病毒究竟损害了什么器官组织,现行的治疗效果如何,后期科研人员如何研究建模……这些都需要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才是金标准。”刘良反复强调。
“新冠肺炎患者肺部会出现毛玻璃样病变,但肺部究竟是怎么病变的,没搞清楚;临床上,患者会出现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情况,这比较反常,有些医生也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我们也在争论粪口传播究竟存不存在,就需要对从口腔到肛门每个地方做观察取材,看病毒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它的存在是不是受到肠道微环境的影响……”在刘良看来,病理学检查如同在战场前方派出侦察兵,实地勘察清楚,才能指导后方打仗。病理研究是搞清楚疾病发病机制、寻找有效治疗方案的关键一招。
“人命关天。要加快工作,搞清病理变化、病理生理基础和死亡机制。”刘良建议道。
病理的诊断是最高的法官,通过病例诊断,我们可以知道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过程。这次的新冠病毒流行,其传播力和致病性之强,我们有目共睹,但是这个疾病,侵犯哪个组织、哪个器官、包括具体器官的哪个部位,哪一些细胞受到累及,我们还不是十分明确。
举例来说,目前CT诊断新冠肺炎,有两个经典表述,一个是毛玻璃样改变,第二叫大白肺,可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出血、感染、纤维化还是其他的因素造成,其中的细胞浸润到底是单个细胞、淋巴细胞还是其他的相关细胞,我们目前还是缺乏病理范畴的相关证据的。我们临床中会发现,虽然新冠病毒的靶器官是肺部,但是一些危重患者,心脏也受累及,有的病人出现了休克的状态,让我们感觉,这个病毒的感染有一定的针对性,有一定的靶向细胞、发病机制在里面起到关键的作用。病理研究报告对于今后的精准施策、科学防范提供更多的方向。病理学可以发现疾病的共性,也能解释疾病发展的“个性”。
3.钟南山院士:尸体解剖目前非常重要钟南山表示,7年前的非典,也是通过尸体解剖了解除了肺部之外,全身脏器受损的影响情况。通过尸体解剖,这次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的表现,和sars有点不一样,没有严重纤维化,肺泡还存在,但是炎症很厉害,还有大量的粘液,非常黏,这将导致病人的通气不通顺。解剖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病人的特点,在帮助他们通气上改变一些方式。(广州日报)
二、刘良教授通过自媒体呼吁对死亡病例做病理解剖.专家着急00年月9日,新冠肺炎出现首个死亡病例,截至月4日3时,因新冠肺炎所致的死亡人数已达38人。“目前,一例病理解剖都没有”,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刘良认为,对新冠肺炎死者尸体进行病理解剖,可以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有力支持。“着急”的病理专家刘良认为:死亡病例过千,尚无一例病理解剖,早一点做可以多救几个人。.多方呼吁,官方回应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他所在的团队向湖北省政府提交了紧急报告,强调了尸检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得到了肯定的批复。刘良称,他月4日给湖北省政府发了紧急报告,9日也收到了省里的批复,意思是可以做,但没有作为文件向下传达。救人要紧,最终国家卫健委“特事特办”的指示,医院口头通知代替文件审批的流程,终于答应首例尸体解剖。
3.专家协助要成功完成这样一次的病理诊断并非易事,其中包含着对伦理、法律以及各种程序性的问题的系统性协调与落实。上海援鄂医疗队领队郑军华,正是促成这次病理诊断工作的重要推手。早在十天前,郑军华及其领衔的上海医疗队专家组就开始针对这次的病理检验展开一系列的联络和筹备工作。
周密的准备和大疫当前的时空背景,使得当不幸离世的病患出现时,上海医疗队在十个小时以内就完成了所有涉及遗体使用的法定手续,为刘良教授团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次第一例和第二例的尸体解剖,都在上海医疗队管辖的病房内产生,是个偶然事件,但也具有必然性。作为全国第一批地方支援武汉的医生团队,在救治危重病的病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即使使用了目前最先进的人工肝、人工肾、ECMO等手段介入治疗,还是有极少数的病人抢救困难,甚至不幸离世。了解这个疾病病理的发病过程,尤其是致病性和致死性方面,对于救治病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尸体解剖是进行病理研究十分必要。而尸体解剖室非常规范的行为,大致需要四个步骤:第一要有国家和地方行政、卫生部门的批示;第二需要获得合适作为研究对象的、不幸逝世的患者的遗体捐献,尤其是要得到其家属的同意;第三则是需要专业的场所,要有负压通风的条件,对研究者的个人防护、环境防护、次生生物损伤等方面,进行多重的考虑,这就意味着要对现有的研究环境进行一定的改造。第四是要有丰富经验的、经过多次演练的、针对传染病研究的专业尸体解剖团队。在武汉各部门各单位的配合之下,才完成了这次的工作。
4.跨越障碍有政府政策文件,要做新冠肺炎死亡病人的病理解剖,还需要跨越三道障碍:家属同意、解剖地点选择、解剖风险控制。看专家如何破解?
()家属同意是一道障碍。
一个医护人员的日记这样写道(以下内容摘自澎湃新闻):月5日武汉迎来一场瑞雪,放眼望去,好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医院白雪皑皑,远远望去,庄严肃穆。上海医疗队的医护人员集中在病房内抢救病人。晚上6点钟交接班,日班医生重点交代了5床病人,生命体征不稳,随时有生命危险。交接班刚结束,护士突然呼叫,5床心跳骤停了,赶紧下达医嘱进行抢救,肾上腺素、阿托品、胸外心脏按压……非常遗憾,积极抢救了半个小时,依然没有成功,宣告临床死亡。
新冠病毒肺炎迄今为止已经死亡了多例,但是从来没有人做过尸检,无法明确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客观规律,也无法给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国际上都在期待我国能有突破性的研究结果。医院张院长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第46条规定,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应当告知死者家属。因此,我们要动员临床死亡患者的家属,积极配合国家医疗机构,开展尸检工作。实际上,这件工作有很大的难度,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俗,人死之后要保留全尸。但是在新冠病毒肆虐、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大环境下,开展死亡患者的尸检工作十分急迫,一定要说服患者家属同意尸检。通过医务人员的思想工作,死者的亲人同意做尸检,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衷心地感谢死者的家人对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支持。来自国家医疗队的专家连夜开展了尸检工作,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一定会在新冠病毒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表现方面出现重大突破。对于检查结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解剖地点选择与改造是第二道障碍。
刘良称,他们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可以进行病例尸检之后,医院,所有医生都表示支持,但涉及具体方案,比如解剖场地、尸检流程规范化、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些都需要在完成评估之后才能下达批文,过程复杂冗长。
由于武汉没有符合要求的P3(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级别)解剖室,解剖场地必须要有负压。医院同意将一个相对独立的手术间,带有负压的手术室,提供给他们,团队把它改造为病理解剖室。把非必要的东西全部清理走,要注意不能造成室内的一些血迹的污染,因为污染除了空气以外,它还对地面、对下水有影响,就不能让它有污染。事先准备了很多可以吸掉血水的毛巾,装尸体的袋子已经过防水测试,确保血水不会流出来。操刀手法必须轻柔,以防在开颅时有骨粉漏出。刘良团队对解剖间做了充分的消毒等装备工作。在尸体未达到解剖间,他们先在里面等。
(3)个人防护是第三道障碍。
要做各种防护,跟临床医生一样,防护级别要高。还能怎么高?比如说原来有的是戴两层手套,他们戴三层手套,口罩有的戴一层,他们戴两层,帽子要戴两层或者三层,然后护目镜加上防护屏,服装的规格也很高,它密封性特别好,不透风不透气。这样就全身暴露的位置全部封闭。穿的都是双层防护服,一个防止环境的污染,一个是防止人员的污染。
三、解剖过程现场:每一刀都小心翼翼,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别人。
月5日晚上9点,刘良接到医院院长张定宇的电话,说首例解剖可以做了。第一例新冠肺炎尸体解剖的地点,选在了此次防疫战最先打响的医院。刘良团队已经做好了十足的预案,包括谁操刀、谁做后勤保障、手术后怎样自我隔离等。在人员选择上,刘良也深思熟虑过,以往都是老同志、老党员先上,但这次的新冠病毒明显更喜欢“欺负”老同志,所以中青年骨干被推上了解剖台。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模拟,箭在弦上。先把场子给清理干净,把布揭开了以后,就集体向他鞠躬,这是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和敬意。能把遗体捐出来做解剖的家属,作的贡献实际上很大,所以对他鞠躬,时间特别长。
月6日凌晨一点,全副武装进场前,刘良意识到还是“轻敌”了。手套三层,口罩外面套面罩,最后再罩上密不透风的一层防护服,刘良马上感觉到身体热量由内而外开始蒸腾起来,眼镜、护目镜也朦胧起一片水雾。不到5分钟,还没正式进场,他就已经满头大汗。解剖工作进行到一大半,意外发生了。58岁的刘良毕竟身子骨不比从前,多重口罩造成的呼吸不畅,加上防护服内里早已湿透一片,周身的不适让他仿佛产生了高原反应一般,心慌、气短、头晕,进而引发低血糖。他实在无法继续坚持,把手术刀转头交给了身旁的助手。平时从解剖、取样再到缝合整个过程,刘良本人的最快纪录是40分钟。这次3个人组合上阵,却足足花了将近3个小时。第二天早上3点50分解剖才结束。回家没有休息多久,第二天中午点,刘良再次接到医院的电话,又有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要进行尸检。他再次紧急召集人员,前往医院。尽管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次的尸检也并没有轻松很多。下午6时开始尸检,8时30分结束,又是接近3个小时的“鏖战”。一天内完成两例新冠肺炎患者尸体解剖,这样的工作强度,刘良第一次体验。当天晚上,他在私人博客上记录了解剖的过程和感受。他明白,这不过只是个开始,后续病理研究可能还需要0天时间,每一步都是在和死神抢时间。
法医刘良,何许人也?
刘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前任系主任。中国法医学学会法医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专业第三轮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法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法医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司法医学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汉法医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司法医学鉴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及武汉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硚口区人大常委,《中国法医学杂志》编委,《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刑事技术》杂志编委,河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百余篇(SCI收录文章40余篇),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参编教材及参考书0余部。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公安部、湖北省、校等科研项目6项,参加国家级、湖北省及校基金等项目3项。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能力验证技术专家。
目前从事法医病理学工作37年,亲自检案数千次,其中不乏国内、省市内的各种疑难、典型、重大要案。如武汉理工大学程树良教授案、湖南湘潭青年音乐女教师黄静案、安徽淮南谢佩银案、北京大学熊卓为医疗纠纷案、湖北恩施州巴东县冉建新提审猝死案、山西太原周秀云死亡案等等。安徽黄山陷警门案中作为新刑诉法下第一位专家辅助人出庭作证,亦曾作为专家辅助人参与临武瓜农案等多起案件。业界称其为“法医界福尔摩斯”。
0年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首次加入了“有专门知识的人”这一概念,首次将司法鉴定专家辅助人制度引入到刑事诉讼中来。第二年,刘良成为国内以专家辅助人身份出庭作证的第一人。06年,刘良当选CCTV06年度十大法治人物,也是唯一一位获此称号的司法鉴定人。工作之外,刘良希望破除法医工作的“神秘化”,他设置网上答疑窗口,教过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公安系统,连网红“法医秦明”也自称是刘良的学生。工作之余,刘良没有忘记将法医职业推广普及。他长期从事法医病理学和法医毒理学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公安部等省部级课题,他带出的学生更是几乎“占领”了中国各省市的公安局。也正是这样的机缘,让刘良和法医秦明有了“师徒之情”。
04年安徽省公安厅组织全体法医参加一个培训班,秦明既是活动组织者,又是听课者,课下还虚心地向刘良请教了不少问题。而秦明学法医时用到的教材也是刘良编写的《法医毒理学》,这才有了老师的说法。06年网剧《法医秦明》的热播,让人们开始聚焦法医这一看似神秘的职业。当尸体解剖被像洋葱一样层层剥开,背后的法律真相通过法医浮出水面。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即将推出刘良教授主编的《法医病理学图鉴》敬请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zlfyff/6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