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肺炎治疗介绍 >> 中医治疗肺炎 >> 正文 >> 正文

非遗传承健康生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来源:肺炎治疗介绍 时间:2020-8-31

活动主题:非遗传承健康生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遗作品征集及展览活动

作品征集时间:年3月—年6月

展览时间:年6月13日左右(贵阳市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指导单位: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起单位: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实施单位:贵州省人类学学会

贵州蓝花叙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贵阳市市级非遗扶贫示范工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状病毒侵袭地球人类,时至今日世界人民还在灾难中备受煎熬,守护地球家园计划被提上议事日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我们是命运的共同体,理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不可遗忘此次疫情经历的疼痛,我们要行动起来,以古老的手工技艺表达“万物共生”的古老智慧和艺术思考,为了一次不可忘却的纪念!用我们传统工匠精神,用我们美好的心灵,做一次跨越时空的致敬,共同迎接抗疫的春天!因此,在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起,贵州省人类学学会、蓝花叙事生活小馆、贵州日报小梅访谈栏目、贵州蓝花叙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执行了一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遗作品征集活动,面向贵州和全国的手工企业家、手艺人征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遗艺术作品99幅。要求传承人用本民族祖灵护佑人的和表达“万物共生”理念的仪式、故事、图形,创作作品,作品上可以加入新冠状病毒图形。自征集消息发出之日起到现在,来自花溪区、丹寨县、开阳县、榕江县等地的手艺人纷纷响应,针对征集要求进行创作,有的手艺人还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型创作出了新式的蜡染图形,他们称呼为“病毒花”,融入原有民族表达护佑的图形中,生成了仅因此次事件而成的特定图形组合,成为年的独特纪念。花、鸟、鱼、虫、水涡涡……每一幅作品上都有自然的元素,少数民族服饰上以刺绣、挑花和蜡染等技艺呈现的仪式性“黼黻”之美,栩栩如生的描绘出与自然万物共生的生命哲学和生命形态下的山川水流、人文风貌和神话传说。他们用神话构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人与对象共生的审美境界。贵州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精神家园,而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关系展现了贵州文化的精神。贵阳梓铃文化艺术工作室作品贵阳梓铃文化艺术工作室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宅吉小区,主要开展和经营以景泰蓝掐丝珐琅技艺为主的艺术创作,同时举办绘画、手工等美术教学活动。景泰蓝工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一线制作的手艺人不足五百,是首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景泰蓝掐丝珐琅画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由老艺人们结合景泰蓝传统工艺创设的平面画种。贵阳梓铃文化艺术工作室此次展出的作品主题是《疫=异》,是由工作室的陶秋尘和张允曦两位作者共同完成的。作品初稿本是陶秋尘在疫情期间设计创作,后来偶然间看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遗作品征集及展览活动”的征集消息,陶秋尘和张允曦就萌生了用同一个设计理念,创新完成一组关于抗疫的作品的想法。作品参照传统纹样的表现形式对动物进行刻画创作,将大部分特征简化与“圆”化处理,体现整体造型样式。再用类似拼贴式的图样构成作为作品语言的主要体现,与看似自由随意的“病毒”造型,形成定性与不定性之间的统一。作品蕴含着不同物种求同存异的自然规律,当人捕食野生动物时,就会打乱食物链,于是可能会发生一些让人类感到害怕的后果,这些图便描绘了人类害怕和恐惧的源头。《疫=异》作品是以五种不同题材的作品组成,为一个系列。其中,“猴子”以长尾猴为原型,对其身体毛发的纹路进行保留,以结构解刨等方式进行简化处理。主色调为红绿两种对比色,部分进行点蓝,空气中悬浮的是随机散落的病毒。“树懒”在保留人形的基础上,将其体态处理得接近于树懒,用一根线去大致概括主要躯干,达到人形与动物的协调统一,流线型的线条加上绿红蓝色调的相互碰撞,如水如草相互依存。“飞蛾”把人形倒置进行设计,去掉人的显著特征,突出飞蛾本体,简约的线条概括骨骼结构,绚丽的色彩加上背景流动的线条,使得飞蛾有一种上升的动态感。“青蛙”突出了青蛙特征,将构图填充至饱满,腹部与眼部进行了纹样处理并且增加细节,头顶处保留人物躯干的同时概括处理。“暴食者”则以河马为原型设计,为了体现其暴食的特性,增加三个大口,每一个口进行细化处理,整体连贯的线条概括身体造型,颜色逐渐递进,使怪异的造型多了一层可爱调皮。“海螺人”弱化了身体,直接突出头部特征,把海螺单孔样式改为对称式的两孔,放大眼睛部分,同时把原本不规则的刺做成了祥云的形状。作品用金丝镶嵌出圆润光滑简练的线条,加上珍贵的矿物质宝石级釉料中高纯度的色彩点染,代表着生命的无限韧性和积极蓬勃的顽强精神。既展示了当代青年的创新思想,同时也传承了这门传统制作工艺,并推进其被更多人接纳和熟知。作品一创作者:张允曦、陶秋尘(贵阳梓铃文化艺术工作室)地区:贵阳市云岩区民族:汉族年代:年工艺:掐丝珐琅材质:金丝、釉料、树脂胶主纹:暴食者作品二创作者:张允曦、陶秋尘(贵阳梓铃文化艺术工作室)地区:贵阳市云岩区民族:汉族年代:年工艺:掐丝珐琅材质:金丝、釉料、树脂胶

主纹:飞蛾

作品三

创作者:张允曦、陶秋尘(贵阳梓铃文化艺术工作室)地区:贵阳市云岩区民族:汉族年代:年工艺:掐丝珐琅材质:金丝、釉料、树脂胶

主纹:海螺人

作品四创作者:张允曦、陶秋尘(贵阳梓铃文化艺术工作室)地区:贵阳市云岩区民族:汉族年代:年工艺:掐丝珐琅材质:金丝、釉料、树脂胶

主纹:猴子

作品五

创作者:张允曦、陶秋尘(贵阳梓铃文化艺术工作室)地区:贵阳市云岩区民族:汉族年代:年工艺:掐丝珐琅材质:金丝、釉料、树脂胶

主纹:青蛙

作品六创作者:张允曦、陶秋尘(贵阳梓铃文化艺术工作室)地区:贵阳市云岩区民族:汉族年代:年工艺:掐丝珐琅材质:金丝、釉料、树脂胶主纹:树懒

蓝花叙事

自年开始,蓝花叙事发起人王小梅开始以贵州传统蜡染技艺为媒介,进行媒体深度传播和公益文化项目实践。从一个“蓝花”世界去探究,蓝花叙事重基础性研究和地方文化系统整理,以尊重文化持有者讲述着“蓝花”的文化故事,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对贵州多元民族文化进行深度的田野调查、口述史文本采集和整理工作。

以多年基础性研究为根本,应运而生的“蓝花叙事”项目认同贵州本土民艺的价值,发端于贵州多民族手工艺蜡染、扎染、印染的图语释读,以“人、自然、传承、发展”为核心理念,活态传承古老文化视像、古法绘染技艺,着力于土地,与文化紧密相连,以行动研究的运用为基础,致力于公益行动推动的以文化为基础的发展和传承,以本土手艺人参与研发、绘染为基点,向世界传播贵州民艺价值。同时,推动建立蓝花基金+蓝花叙事公益文化品牌模式,探索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并提出建立“博物馆+国际交流+公益品牌”基地的主张,建议以“蓝花叙事”为进入点和出发点,以文化传播、文化认同和公益+市场进入实践为基础,引导贵州多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发展方向。

“蓝花叙事”倡导民艺让生活更美好,以国际的视野和本土的脚步进行实践,认同和认知本土文化价值和运用地方性知识系统,建立一个文化事业精神共同体,逐步探索能在中国甚至世界可复制的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蓝花叙事学术合作机构: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小梅访谈。蓝花叙事博物馆:蓝花叙事生活小馆(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华镇翁贡村骟泥坡自然寨)、蓝花叙事海龙囤生活小馆(遵义市汇川区海龙囤景区传奇小镇)

蓝花叙事生活小馆(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华镇翁贡村骟泥坡自然寨)联系方式:葛春培

蓝花叙事海龙囤生活小馆(遵义市汇川区海龙囤景区传奇小镇)

联系方式:陈农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zyzlfy/6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