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陆林院士
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称得上二十一世纪以来波及面最广的人类疾病大流行,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可能在一两年之内减轻、缓解,甚至很好地控制。但是疫情后,对全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要持续10至20年。
灾难以后人们容易产生各类精神心理问题,汶川地震、SARS一年之后,仍有很多人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甚至出现自杀,此次疫情后这种现象也极有可能存在。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和阴影也许会以我们难以察觉的方式,悄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很多人是从美剧里知道“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个词的,好像外国人动不动就有心理疾病,要去做心理咨询,夫妻关系不好要咨询,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要咨询……儒家文化中含蓄内敛的国人,一方面愿意拿“我都抑郁了”开玩笑,一方面却对真正的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回避甚至充满恐惧。
目前,包括物质依赖在内的精神疾病负担(健康寿命损失年)占全球疾病负担首位。这个数据可能会让人有些意外,虽然疾病谱从传染病转为慢性病,但精神心理疾病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重视,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正视精神心理疾病,它都已经悄然占据了疾病负担的前列,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数据显示,越发达的国家,发展进步越快的国家,精神心理疾病的负担就增加得越快。虽然将这个数据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的一个信号有些奇怪,但“Dataneverlie,”我们对健康的定义早已不单指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像一个隐秘的角落,最初它看不见摸不着,但不能因为隐蔽,就忽视否认它的存在。
硝烟之外的另一场救治
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再一次来到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硝烟散去,他还有另一场仗要打。最初驰援武汉的四万多名医务人员中,有四百多位精神科医生,他们要负责患者和一线医生的心理健康。今年5月上旬,陆林院士就曾带队奔赴武汉,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和心理疏导情况,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和救治工作,至今他团队中仍有人驻扎在武汉,帮医院开展患者康复和心理疏导工作。
疫情之下,社会精神心理服务需求激增。一名驰援武汉的医生在自己的抗疫日记里写道,一个被确诊的患者尽管只有轻微症状,仍然每天哭泣,觉得自己“完了”,精神压力也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随队的心理医生干预后,才有所好转。
陆林院士在调查中发现,除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之外,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也是精神心理服务需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zyzlfy/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