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冠”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全国上下都在为“抗疫”努力奋斗。对于普通居民,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怎样预防,得了病能不能治好。一段时间以来,网上也不断有各种中西医预防“新冠”的方法出现,这些信息对于没有医学知识的人们来说,真是真假难辨,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本文就从中医“体质”的角度,科学地给大家讲讲体质与疾病的关系,体质与“新冠”的预防。
要想理解体质与疾病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什么“体质”。“体质”是一个中医学概念,是指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共同作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这与普通疾病状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时间,“体质”不是一段时间内的表现,是长期的生理特点,而不是病理状态,可以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就像有的人虽然没有生病但是总是虚弱怕冷,有的人天生急躁有火气,其实都是不同体质的表现。
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应用范围广泛。“体质”理论为中医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很好的依据,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在疾病时就可以从改善体质入手,为改善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在预防与治疗疾病时,充分考虑到该人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通过改善体质、调整功能状态,为从人群体质的角度预防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年4月9日,国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每一种体质都有不同的特征,大家可以对照下面的表格,大家评价一下自己的体质。
整体特征
形体表现
日常状态
对外界适应
平和质
阴阳气血调和
体形匀称健壮
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睡眠好,胃口佳,二便调畅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元气不足
肌肉松软不实
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
不耐受风寒、暑湿
阳虚质
阳气不足
肌肉松软不实
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
喜暖怕冷
阴虚质
阴液亏少
体形偏瘦
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
燥热喜凉
痰湿质
痰湿凝聚
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
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湿热质
湿热内蕴
形体中等或偏瘦
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
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血瘀质
血行不畅
胖瘦均见
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
不耐寒冷
气郁质
气机郁滞
形体瘦者为多
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
特禀质
先天失常,易过敏
无特殊
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或遗传性疾病
适应能力差
看了上表,大家会发现自己的体质可能和哪一个都不完全一样,还有的人和好几个体质都符合,不要奇怪,有的人是会出现几种体质夹杂的情况,或者恰巧最近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影响了外在表现,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如果不是“平和质”就是生病了吗?当然不是,前边已经讲过,体质只是对人们生理特点的一个归类,而不是病理状态,所以虽然不同体质的人容易得不同的病,但出现体质偏颇并不意味着已经生病了,而是提醒我们要小心防范哪一类疾病。
回到最近大家最关心的“新冠”疫情,结合上面的体质分类,哪一类人更容易感染呢?首先我们要了解这次疫情的发病特点。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大部分感染患者发病初期都表现虽然各有不同,但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了“湿邪”的发病特点——大部分患者出现乏力、困倦,符合“湿邪困重”的特点;有的以发热为主,但热度不高,属于“身热不扬”,也是湿热的表现;有的患者出现呃逆、腹泻等,同样是湿邪内停的表现。因此,原本就属于“痰湿质”、“湿热质”的朋友们要更加当心了。因为本就体内偏湿,更易被湿邪疫毒侵犯。
此外,“气虚质”、“气郁质”的朋友也不能大意。中医理论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其中的道理就是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旺盛,就不容易生病。所以“气虚质”的朋友平素正气不足,免疫力没有处于最佳状态,而“气郁质”的朋友,优于情绪的不稳定,免疫力也会出现下降,因此,这两类体质的朋友也要多多小心。
说到这里,大家马上就会想了解“我应该吃点什么?”或者“我应该怎么办?”。前一阵的“双黄连”风波刚刚过去,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是希望大家冷静对待。体质的偏颇虽然比其他的人容易患病但不是一定会得病,做好自我防护,每天健康生活,大家一定会远离疾病。当然,有条件的朋友也可以调节自己的体质,增强免疫力。比如偏向“痰湿”“湿热”质的朋友可以用薏米、红豆熬一锅红豆薏仁粥,健脾祛湿。“气虚”“气郁”的朋友最重要的就是调理情绪,舒畅心情,每天按时起居,健康饮食,强健身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xefyzl/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