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于6月23日-25日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众多从事脑血管病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一场脑血管病的学术盛宴再次开启,如期与大家见面了。6月25日上午卒中与遗传论坛开场,尽管本次大会已接近尾声,但大家依旧热情不减,全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论坛上专家学术大咖们就卒中与遗传方面的进展做了精彩的报告。今天我们精选了一部分精彩报告与大家分享。
我国CADASIL患者的临床和遗传特点(吴志英教授浙江大医院)
年法国学者首次报道了“快速进展的Binswanger样脑病”,年Sourander等在瑞士发现类似病例。年Tournier-Lasserve等将致病基因定位于19q12,国际专题研讨会形成共识,将该病统一命名为CADASIL(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至此每年有关CADASIL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人们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
CADASIL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偏头痛(通常为先兆性偏头痛,约30岁时发病)、反复发作的皮层下缺血事件(如TIA发作,成年后均可发病)、情绪改变(冷漠和抑郁为主要的精神症状)、认知下降(呈进展性下降,主要影响执行功能)及癫痫发作(小发作为主);不典型临床表现有肌病、周围神经病、精神分裂症样的器质性精神病、CADASIL昏迷、早发、脊髓受累、病理性赌博、反复发作性的癫痫持续状态、双向情感障碍等。CADASIL的平均死亡年龄,男性为64.6岁,女性为70.7岁,死亡病因主要为肺炎和窒息。CADASIL患者的头颅MRI异常表现可广泛分布于额叶、侧脑室周围、基底节区、胼胝体甚至脑桥等部位,但T2-FLAIR上外囊、颞极、额上回的异常信号对诊断具有高度提示作用。
NOTCH3为CADASIL的致病基因,位于19p13.1-13.2,由33个外显子组成,编码一个由个氨基酸组成的单一跨膜受体。目前已报道种NOTCH3基因突变,绝大部分突变位于2-24号外显子的EGF样重复序列编码区(EGFR),改变了半胱氨酸残基个数,共有13个错义突变不直接改变半胱氨酸残基个数,但按照ACMG突变解读指南,其中至少有5个存疑。NOTCH3基因突变有几个热区,第一热区位于第4号外显子,高加索人占55.62%,其次在第3、5、6、8、11、18号外显子。NOTCH3基因突变的热点分布呈地域性,这可能与奠基者效应有关。
我国CADASIL患者有哪些临床特点呢?至今为止,我国共发表了21篇CADASIL相关SCI论文,最重要的主题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突变分析。这些报道显示我国CADASIL患者的起病年龄为25-71岁,临床症状以皮质下缺血事件(62%-84%)和认知障碍(11%-41%)为主,先兆偏头痛的比例各家报道不一,病例数越大,比例越小。
吴志英教授等即将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CADASI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5岁,发病至就诊的中位间隔时间为4.0年,先证者家族史阳性率约为56.8%。从首发症状上看,TIA或缺血性卒中是CADASIL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68%)。因头痛就诊从而确诊CADASIL的患者(32.2%)也不在少数。表现为侧脑室周围白质异常信号的患者人数最多(88.6%),外囊(85.4%)及颞极(68.3%)紧随其后。磁共振显示脑干白质异常信号的患者(35.8%)不在少数。此外,吴志英教授等对NOTCH3基因突变亦进行了分析,共发现45种已知突变;新发现1种可引起Cys数目改变的错义突变,为致病突变。另发现1种意义尚不明确的剪接位点变异。同时研究发现,p.ArgCys和p.ArgCys突变患者分布具有地域特点,存在一定的奠基者效应。吴志英教授等还发现,发生在11号外显子(及之后的外显子)的突变其患者发病年龄显著推迟。从CADASIL量表评分上看,CADASIL评分在4号外显子与11号外显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携带4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CADASIL评分更高。
可见,中国CADASIL患者具有与高加索人群不完全一致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中国CADASIL患者具有较宽的突变谱,但突变具有地域分布特征,存在一定的奠基者效应。中国CADASIL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与基因型相关,携带11号外显子突变者发病年龄较晚,同时可能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CADASIL量表评分。
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zlfyff/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