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肺炎治疗介绍 >> 儿童肺炎治疗 >> 正文 >> 正文

所有人都在怀念霍金,却少有人知道渐冻

来源:肺炎治疗介绍 时间:2018-5-13

题图:《时间简史》

渐冻人症是什么样的?

知友:马丁宜生(+赞同)

比癌症更残忍的「渐冻人症」

相信大家都认识这个人,他就是高智商的代名词,「渐冻人」霍金。

霍金的运动神经元疾病令他失去发声能力,一直需要依靠声音系统辅助发声。他配戴的眼镜装有光学传感器,可感受到脸颊肌肉动作,并以此控制荧幕上的光标选择字词。而这些并没有阻止他成为爱因斯坦之后的又一位科学巨匠。

年,「渐冻人」协会国际联盟选定在每年的6月21日,举行各类认识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相关活动。

希望每年这一天,对这种可怕疾病的治疗和社会关爱能引起世人的普遍重视。并于年丹麦举行的国际病友大会上正式确定6月21日为「世界渐冻人日」。

「渐冻人症」是一种少见病,「渐冻人」对很多人甚至是医务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然而,它却是世界卫生组织开列的五大绝症之一,与癌症和艾滋病齐名。

由于缺乏认识,很多「渐冻人」处于「孤军奋战」的位置,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诊治。

那么到底什么是「渐冻人症」?它的发生率为多少?有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呢?

什么是「渐冻人症」?

「渐冻人症」的学术名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又简称为A.L.S.。

人体的所有运动包括运动、说话、吞咽以及呼吸肌的活动都是由运动神经细胞支配。

罹患「渐冻人症」的患者由于脑和脊髓中运动神经细胞发生进行性退化,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以至瘫痪,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最终可因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故俗称为「渐冻人」。

由于患者的感觉神经并未受到侵犯,所以渐冻人的智力、记忆及感觉不会受到影响。

也就是说患者一直头脑十分清醒地看着自己逐渐不能行动、不能说话、无力咀嚼,无力呼吸,这正是「渐冻人症」最残酷的地方。

被人们熟知的当代最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科学巨匠霍金就是位「渐冻人」。

「渐冻人」的渐冻过程:

症状开始期:可能手无法握筷,或走路会无缘无故跌倒;部分病人由声音沙哑开始,无其他明显症状。

工作困难期:已明显肢体无力,甚至萎缩,生活虽尚能自理,但在工作职场中则已出现障碍。

日常生活困难期:病程进入中期,部分四肢或者所有四肢出现严重障碍,生活已无法自理,如无法行动走路,语言表达已稍有不清晰的趋势。

吞咽困难期:病程已进入中末期,四肢几乎完全无力,说话已经严重不清晰,进食时连流质食物都容易呛到。此时需要插鼻胃管或通过胃造瘘灌食,否则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

呼吸困难期:呼吸肌已受影响,呼吸困难,需要选择气管切开术,依靠呼吸机。

「渐冻人」的数量及其发生率

「渐冻人」有家族性和散发性两种类型。

散发性渐冻人症病因尚不明确,男女发病率约为1.5:1~2:1,多数患者为50-70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

家族性占5%-10%,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发病率为1:1,发病年龄较早,平均为49岁。

「渐冻人症」全球的发病率约为5/10万-6/10万。

据统计,到年底,我国约有20万渐冻人患者,实际上可能更多。医院临床统计数据显示,内蒙、东北等地为高发区。

「渐冻人」的治疗

「渐冻人症」病程进展迅速,患者三年死亡率约50%,五年死亡率约90%。这些病人清晰地逼视着自己逐渐死亡的全过程。

尽管目前「渐冻人症」尚无治愈的方法,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命,推迟患者发展到呼吸功能衰竭的时间。

因此,如果发现自己出现肢体肌肉无力,并逐渐呈萎缩趋势,医院进行肌电图检查,以便病情得到及早控制。

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长达40年之久,他不能写,口吃不清,甚至连抬起头都是非常困难的。

他能做出如此成就,除了他本人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外,医学上的诊治是必不可少的。

「渐冻人症」的治疗首先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科学规范的药物治疗是目前缓解「渐冻人症」病情进展的唯一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给予「渐冻人」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给予他们尊严。

早期利鲁唑药品治疗和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加强营养摄入、加强日常护理、及时对症治疗、注重病友和家属的精神心理状态调整是目前“渐冻人症”治疗的五大关键。

顽强的渐冻人

渐冻人症已夺走王甲这位27岁的青年健硕的体魄、说话的能力与站立的力量,留给他的,仅是一根多少使得上力气的手指。

而他就是用这根手指,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设计了一幅幅作品。他这样写下:「我知道我是个病着的穷人,我试着让灵魂更加丰富,做个精神富翁」。

希望大家能多去了解这种疾病,也希望渐冻人这一群体可以得到更多人的







































白癜风治疗医师
白癜风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etfyzl/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