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为什么人人都要去协和》里面,医院的曹彬教授说要规规矩矩看病这件事,其中就说到肺炎治疗的方方面面。那么我们就以肺炎为例,来谈谈应该要如何规规矩矩地看病,以及这样做的的好处在哪里?
作为呼吸科医生,本人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肺炎的诊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很多病人走了不少弯路,接下来我举几个现象谈谈肺炎诊治中的问题。
首先,不管什么疾病,明确诊断都是第一位的,在诊断和治疗肺炎过程中也是如此。我们看看肺炎的诊断标准其实是一个排他性的诊断标准,因为肺部浸润影可以由很多种疾病导致,所以在治疗效果不佳时一定要警惕肺结核、肺真菌病等特殊病原微生物感染,也要排除非感染性疾病如肿瘤、机化性肺炎、肺栓塞等。特别是按肺炎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尽早获取病理组织标本明确诊断。
其次,肺炎的治疗始终要有一个病原学诊断的思路,也就是结合的临床表现和各项实验室影像学检查之后,要初步判断是哪种致病菌,然后尽可能在治疗前留取标本送检,送检时要尽可能快。然后用最少的药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如果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过多药物的联合。
第三,肺炎的的严重与否和治疗药物的级别并没有必然关系。以往我们都会习惯所谓的“重锤猛击”这样的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重症肺炎的治疗,的确采用这样的方式我们拯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但是我发现这一思想也很容易导致医生的惰性思维。这种思维不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而是以“反正我什么都用买个放心”为理由进行了某种过度治疗。反过来说,这种治疗在患者病情好转后会陷入另一种困境,即是什么药治疗有效?应该先停哪种药物?所以以后再遇上类似的病人,他很可能仍旧重复以前的治疗方法,再用“大万能”来所谓全面覆盖革兰阴性菌、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乃至于真菌和病毒。治疗不可谓不全,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大多数情况下,一次肺炎只有1种-2种病原体感染,而我们目前很多药物其实已经能覆盖多种细菌,所谓根本不必一定要多种药物联合。
第四,选择抗生素要注意药物的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情况。医院和医生现在还经常给肺炎患者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如依替米星、阿米卡星,不是说完全不能用,而是由于氨基糖苷类药物由于其肺部组织渗透性低局部浓度不高,且氨基糖苷类药物为弱碱性药物,在感染所导致的酸性环境中更容易失效。更何况氨基糖苷类潜在的毒性大,耳毒性、肾毒性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对于青少年和老年人危害都很大。因此只有在极少情况下才能考虑使用,例如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沈凌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fyzlzq/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