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经常很想和你们多聊一聊。”6月10日上午,在兰大城关校区东区的核学院会客室里,侯老师笑盈盈地一一解答记者心中的各种问号,他坦言年福岛事故后的“抢盐风波”即是学界和媒体沟通不畅导致的科普工作不到位,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不断努力为核辐射“正名”,他坚信,只有社会上下都能正确看待和认清核辐射以及其巨大潜能,才能更好地推动核技术在能源、环保等各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利用。
01
“Mr.Iodine碘先生”的“坚持”法则
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SCI引用3多次,英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6部,为百科全书撰写6个章节……仔细盘点侯老师的成果和项目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个频频露面的放射性核素——碘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碘及其形态进行的一系列环境示踪研究,是侯小琳最得意的一套成果,以此为基石,将放射分析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研究了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海水运动和洋流循环、海洋环境变化等方面内容。侯小琳说,“如果算最早接触‘碘’,那估计是年了。”从年考入西北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到研究生进入核化学化工专业,再到去丹麦的博士后从事放射分析化学和环境放射性专业,在学术研究不断“精准化”的推进中,侯小琳与“碘”结缘已近三十年,“没有什么科研秘笈,我觉得就只有‘坚持’二字,这也是柴之芳老师给予我最深的影响之一。”
当年读博伊始,柴之芳老师便发问:“你想做碘还是汞?”简单确立目标后就要求学生自己试着做出具体研究方案并不断坚持细化和推进。他曾以被大家称为“汞女士”的Mrs.Horvat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研究汞元素的故事鞭策学生,更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能成为“碘先生”,在老师心中这种代号和头衔绝不是笑谈,而是做研究的最高境界。
年博士毕业后,侯小琳选择出国求学,去丹麦做博士后。“我们领域的那一代人在当时应该是有这样的一个共识的,就是我们国家核事业在60年代发展起来并达到高峰,但是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跌入了低谷,国家基本没有投入,只是低水平的维持现状。当时我所在的原子能研究院虽是国内第一个核能技术基础研究院,但是国家拨款不足,很多研究人员无奈之下去做食品防腐剂和糖精之类的实用技术,人才流失非常严重。”为了延续自己钟爱的事业,为了坚守这个看似已然“没有前途”的专业,侯小琳选择进入丹麦里瑟国家实验室,师从实验室主任,也是名望甚高的国际放射性生态联合会主席AskerAarkrog。先进的科研设备、宽松的科研环境、高端科研人才的交流互助,再加上自己多年的学术训练和积淀,侯小琳在该领域内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取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也成为这一研究领域里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里瑟国家实验室和丹麦技术大学于7年合并后,侯小琳被聘为该校核技术中心终身教授,成为该校第一位华人教授,也是丹麦唯一的放射化学教授,身兼科研和教学双重重任。多年后,在兰州大学主办的一次国内学术会议上,柴之芳老师欣慰地对侯小琳说:“对于‘碘先生’这个称号,看来你差不多了。”
02
“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从最早本科生涯在西北大学学习物理化学专业,如今在外奋斗多年又选择回到西北,来到兰州大学继续做研究和教学工作。祖籍陕西的侯小琳从西北出发闯荡多年后再度回馈西北,海外多年从未改过国籍的他用“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来回顾自己这多年的风雨历程。“我要做自己的事情,只有兰大可以。”吸引侯老师“回归”的首要因素不在于“硬件”,而更在于“人”,是兰大核学院的这支通力合作的研究团队,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真诚和踏实。“吴院长去年2月份左右来丹麦实验室和我聊回兰大的想法,我6月份就来了兰大。”早在2年全国放射化学会议上,侯小琳就与核学院院长吴王锁有了第一次接触,后来吴王锁多次去过侯小琳在丹麦的实验室进行科研交流,学术上的惺惺相惜、深度交往,到后来联合培养博士学生,侯小琳对兰大的接触和认识逐渐深入,最后的“回归”自然成为了一次“一拍即合”的“强强联合”。
琳琅满目的瓶瓶罐罐、高端大型的实验设备,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装置……位于核学院5楼的两间宽敞房间,是专门属于侯小琳老师的实验室,这也是侯老师加盟兰大后,学校和学院专门为了支持侯老师进一步科研工作推进配备的平台和设备,依照“四大原则”——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未来核学院还将继续配备和组建研究团队,助推下一步融入国家战略的更多项目建设。
如今归国加盟兰大,虽是回归西北,可与远在丹麦的妻子与儿女便是异国分离。“没事,还是经常能见面的,我还是想着能回来为国家多做点事情。”面对如今国家核事业及核学科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现存不足,侯小琳感觉似乎有太多事业可以去尽自己的一份力,小到对正确应对核辐射的科普,他认为国内对“核”的科学认识和合理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提到核辐射时,侯小琳瞬间来了兴致,话也变得密起来,他利用对碘实现了对辐射云运动过程进行示踪研究,可以开发出科学可靠的事故应急预警系统,从而通过采取合理保护措施,不但可以保护民众免受危害,还可以克服甚至消除人们对“核”的恐惧心理。“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因核事故死亡的总人数不及全球一年因游泳死亡的人数。”侯小琳相信,未来国内核科普事业的不断推进,将更好地推进国内核能和核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造福人民。
03
“一碗面我就满足了”
接受采访的当天下午侯小琳要赶去北京参加有关核燃料后处理的新项目答辩,加盟兰大核学院后,侯小琳给自己做了一个定位,两个目标的任务规划,一个定位即是立足放射分析化学,发展和推动兰大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学科群的建设,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5年内从三个方向,将学科平台搭建起来,做到国内领先;10年内在国内“领头羊”的角色基础上,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光芒,使得世界放射化学领域今后都“绕不过兰大”。自信写在脸上,更记在心上。侯小琳眼见近年来兰大整体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和干事劲头,似乎并不存在所谓“适应期”,带着一份简单的认同,侯小琳很快将自己融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发展轨道当中。“风格一致,也就能够融入进去了,比如甜口又精致的上海菜,我之前出差就一直吃不惯,感觉也吃不饱,还是不如吃一碗兰州牛肉面来得舒服。”也许相比繁华大都会,西北和兰大给侯小琳专注学术潜心科研带来了更沉静和扎实的氛围。同样的,侯小琳老师的加盟对于兰大核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而言,“这份带动和示范效应是巨大的,对于学院未来影响深远。”吴王锁院长对学院当下及未来人才引进的推进工作信心十足,目前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的核学院已有来自意大利和伊朗等国家的外教及专家4人,并且近来陆续许多国内外优秀学者前来应聘,近悦远来的核学院未来可期。
别宴将至,离歌渐起,正值毕业季的分岔路口,侯小琳有两点赠言想一起放入毕业生们的行囊:“一是笃定和坚持,绝不能‘这山看着那山高’,二是制定并坚守自己的人生规划,相信这个世界不会辜负努力的你。”
从事学术30多年,经受无数国际国内顶尖科研项目,也带过大量本专业甚至跨专业的研究生,侯小琳更看重的还是对学术研究的“真心热爱”,这个才是无数“0”前面的那个“1”,“真心想做研究的学生,你和他说‘1’,他会给你做出‘10’”。
拓展阅读兰州大学举行侯小琳教授聘任仪式
我们在兰大等你
-内容来源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字
脱畅许文艳
图片
高诗尧
编辑
韦世龙
主编
肖坤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zlfyff/1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