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口入”你一定听说过,那“病从鼻入”呢?
前段时间,《欧洲呼吸杂志》(EuropeanRespiratoryJournal)上的新研究首次证明了肺炎细菌可在手和鼻子之间传播。
也就是说,挖鼻孔也可能会患上肺炎。(吓得我赶紧缩回了“罪恶”的手)
宝宝的头号杀手
引发肺炎的病因,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感染这3个。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细菌性肺炎,前面提到的挖鼻孔,指的就是细菌感染引发的肺炎。
而提到儿童细菌性肺炎,不得不说到这个“大坏蛋”——肺炎链球菌,因为它是导致儿童细菌性肺炎的首要元凶。在我国,每年约有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肺炎链球菌,每17分钟就有一名婴幼儿死于肺炎链球菌。
这家伙最喜欢寄居在人的鼻咽部,虽然在身体表面也存在,但是一般不会产生什么危害。
然而一旦进入了“呼吸道”,它就要开始“兴风作浪”了。
以前都知道,肺炎链球菌是通过空气或飞沫传播的,而上面提到的最新研究却发现,通过手鼻的直接接触,它也会进入呼吸道。
所以,在挖鼻孔的时候,很可能会将这个细菌带入鼻孔内,增加患肺炎的风险。
尤其是孩子,他们一天到晚,爬上爬下,东摸摸西摸摸,手上的细菌肯定不少。如果再有挖鼻孔的坏习惯,那么沾染肺炎链球菌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肺炎?
早期的肺炎和感冒就像两个双胞胎,让很多家长傻傻分不清......
教大家一个初步的诊断法
1、听咳声:相比于感冒咳嗽,肺炎患儿的咳嗽声音更为剧烈、频繁、有深度、而且有痰,如果发现嗓子总有呼噜的带痰声,可能是肺炎。
2、看鼻翼:患肺炎的宝宝,鼻翼两侧会出现煽动呼吸,在吸气时胸廓或者肋间隙出现明显的凹陷。
3、精神状态:肺炎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特别不好。普通的发烧患儿退烧后就会恢复精神状况。普通感冒发烧3天左右,持续5-7天时,就有可能是肺炎的前兆,医院就诊。
得了肺炎,如何护理?
家庭护理
1、宝宝患病后,要多休息,保持室内安静和空气流通;
2、一岁以内的小宝宝,可以少量多次的喂奶,注意控制奶速。大一些的宝宝,注意补充蛋白质,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在患病期间要以清淡易消化、流质半流质的食物为主;
3、遵医嘱,按时吃药,不可以随意减药或加大剂量;
4、及时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经常给宝宝更换体位,宝宝在咳嗽的时候,可以帮宝宝拍拍后背,使痰液松动,以利于痰液的咳出。
5、体温在38℃以下的低热,可让宝宝多喝温热水,同时用凉水毛巾擦拭物理降温。体温高于38.5℃时,可以给宝宝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服药需间隔4—6小时)
这5种情况需住院
*嘴巴四周呈青紫色;
*伴有呼吸困难,需氧气支持;
*无法服药,吃了就吐;
*肺炎反复发作;
*家庭护理不到位,患儿治疗配合度差。
如果孩子出现了以上情况,需住院治疗。
如何预防小儿肺炎
接种疫苗
肺炎球菌疫苗是预防肺炎球菌感染最有效的手段。及时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为孩子的健康多加一道防线(尤其是2岁以下的宝宝)。
目前婴幼儿肺炎球菌疫苗是唯一可用于6周龄到15月龄宝宝的疫苗。
日常护理
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zlfyff/5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