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肺炎治疗介绍 >> 中医治疗肺炎 >> 正文 >> 正文

科普断奶犊牛怎么养,犊牛肺炎怎么治

来源:肺炎治疗介绍 时间:2018-7-3

犊牛肺炎是肉牛和奶牛养殖厂的主要问题之一。1-5月龄犊牛死亡最普遍的原因是犊牛肺炎。尽管犊牛肺炎死亡率较低(大约3%),但是高感染率,超过50%。因为引起该病的因素很多,治疗难度很大,所以,需要提前制定控制和预防方案。

一、肺炎症状

1)由于胸痛,精神抑郁,神情呆滞;

2)体温上升,大于38℃/F,是肺炎的早期征兆;

3)由于肺的损害,呼吸频率上升;

4)采食量下降。禁止其他牛吃病牛剩下的食物;

5)流涕;

6)咳嗽。

二、引起肺炎的主要病原

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副流感病毒、传染性鼻气管炎;

支原体引起犊牛一定程度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抑制,能附着在没有肺泡巨噬细胞分布的纤毛上皮上,躲避细胞吞噬作用;

细菌巴氏杆菌、睡眠嗜血杆菌;

肺蠕虫牧场成年牛。

这些病原的每一个都需要不同的方法治疗和预防。

三、肺炎致病因素

肺炎未爆发之前,就存在许多致病因素。需要制定行动计划控制该病和预防该病。如果兽医只是在该病发病后几周,召集到一起,那已经造成了经济损失,而且患病因素可能已经消失。兽医提供“消防”服务,对该病的预防毫无用处。致病因素包括:

混群:不同来源的犊牛,不同日龄的犊牛,犊牛与成年牛,免疫和未免疫的,病牛和健康牛;

运输:同一养殖场内,或不同的养殖场之间;

圈养/集中养殖:牧养到圈养;室外的放养至室内集中养殖;差的料槽;牛舍设计不合理(当牛舍设计不合理时,天气变化经常导致犊牛肺炎的发生);

营养:吃奶不足,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

免疫:母原抗体水平的下降。正常犊牛母原抗体持续12周;

疾病:腹泻犊牛患肺炎的概率是不腹泻犊牛的3倍;

应激因素:阉割或去角、断奶、饲料改变等等。

四、治疗

抗生素

1)引起肺炎的病原体若是病毒,抗生素无效;当治疗病毒性肺炎时,抗生素可控制细菌的继发感染,病毒性感染自然痊愈;

2)不是所有抗生素对支原体有效,所以抗生素选择至关重要;

3)决定治疗整个牛群还是仅仅发烧的牛群;严重感染的犊牛应隔离;

4)抗生素治疗至少3天;

5)诊断肺炎发病原因后,再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至关重要。最好选择广谱杀菌并且可杀灭支原体的抗生素。

6)驱虫药

7)如果成年牛在夏季咳嗽,他们可能感染蠕虫,需要驱虫。蠕虫可导致细菌二次感染。驱虫药在冬季治疗犊牛肺炎无效。

五、预防和控制

饲养管理

1)增加初乳摄入量,吃初乳越多,犊牛抵抗力越强;

2)密度和通风;

3)不要混合不同年龄、管理条件不同的牛群;犊牛和成年牛不要混群;不要外购散养的牛;病牛和健康牛不要混群。

疾病控制

1)早诊断,早治疗,使用隔离舍,早咨询兽医;

2)鼻气管炎可增加肺炎的敏感性,加强鼻气管炎的免疫;

3)细菌性疾病的预防,选择广谱并且可以杀灭支原体的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类以及截短侧耳素类药物只对支原体起抑制作用,无杀灭作用。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10%拜有利注射液是当前唯一杀灭支原体的抗生素,并且对巴氏杆菌和嗜血杆菌敏感,不易产生耐药性。

降低应激

应激造成犊牛出现暂时性的内分泌反应;胃肠道能量和蛋白质代谢可能会改变;采食和生长速度将会受到影响;瘤胃消化功能将会降低;动物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受到影响。有报道显示,断奶时,母仔分离使犊牛体内外周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升高,肾上腺激素的浓度增加。可采用如下措施进行控制:

犊牛断奶时,颈部肌肉注射科特壮15-20ml,科特壮可有效降低应激后肾上腺激素的浓度,提高犊牛的采食量和免疫力。

免疫

1)制订疫苗免疫程序;

2)免疫牛鼻气管炎疫苗:因牛鼻气管炎的原因,牛群免疫力下降,其他疫苗免疫效果不佳。免疫BVD疫苗有助于恢复其他疫苗的敏感性;

3)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疫苗进行免疫。

六、总结

1)肺炎有不同的病原体,它不是单一病原疾病;

2)导致肺炎发生有许多致病因素;

3)每个农场必须制定治疗、预防和控制方案。

犊牛就是从出生到6月龄的小牛,这一阶段的牛体质较差,易患疾病,故而此期饲养管理很重要,养殖户、牧场和技术人员都很重视。北方地区气候寒冷,犊牛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产奶性能,继而影响养殖户和牧场的经济效益。现将北方地区犊牛的饲养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1初生犊牛的护理

1.1犊牛出生后第1个小时

1)促使犊牛呼吸。犊牛出生后首先要剥掉胎衣,清除口腔和鼻孔中的黏液;如果犊牛呼吸困难,可将其后肢提起、拍打胸部,使黏液从口腔流出,直至听到犊牛的叫声,然后用布擦干净口腔内的黏液。

2)断脐。用无菌手术剪在距离脐孔10~15cm处将犊牛脐带剪断,并用碘酒消毒,防止脐带感染。

3)登记。要及时给犊牛打上耳标,建立档案,并进行登记,以免混群后登记错误。登记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4)饲喂初乳。母牛产后1~7d内分泌的乳汁叫初乳,初乳内含有较高水平的蛋白质、溶菌酶、抗体、镁盐、维生素A等,这些物质对犊牛胎便的排出及其免疫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犊牛出生后应喂给1kg的初乳,过5~6h再吃上1kg的初乳;如果犊牛在24h内吃不上初乳,抵抗力(特别是犊牛对大肠杆菌的抵抗力)就会大大下降,易引起犊牛拉稀甚至死亡等。犊牛的初乳喂量为3~4kg/d(要根据个体的大小而定),每日喂3次;一定要控制奶温在36~38℃,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都会对犊牛造成不良影响。

5)隔离饲养。对犊牛进行登记后要将其与母牛隔离开,以免母牛不慎伤到犊牛。有条件的牧场或者养殖户最好用单栏饲养;如果场地宽敞还可用犊牛舍,舍旁挂标示牌(以免饲养人员记错),舍内垫好填料。这样可以避免犊牛之间传染疾病,减少犊牛的发病率,提高其成活率,使犊牛快速成长(一般在犊牛舍饲养3个月为好)。

1.2犊牛出生后第1周

在犊牛出生后的第1周最好要为其去角,以免长大后与其它牛只互伤或伤害饲养人员。犊牛去角有以下2种方法。

1)用电烙铁烫。犊牛固定好以后,用湿毛巾把角部周围的毛打湿,并将烧好的电烙铁放在犊牛头顶部长角的位置十几秒钟,至牛角位置的组织变为古铜色为止;去完角后十几分钟,再涂以紫药水。此法最少需要3人一起操作,2人固定犊牛、1人进行操作。

2)氢氧化钠去角。将犊牛固定好,首先对犊牛角周围3cm处进行剪毛,并用5%的碘酒消毒,周围涂以凡士林油(防止药品流入眼中或烧伤周围皮肤);技术人员戴上防腐手套,将氢氧化钠与淀粉按照1.5:1的比例混合后加入少许水,调成糊状,然后将其涂在犊牛角上(厚约2cm);涂好后用防腐品垫在涂抹处并用纱布包好,以免掉到犊牛头上;将去角的犊牛与其它牛只隔离。1周左右,涂抹部位的结痂会自行脱落,去角成功。

1.3犊牛出生后第2周

1)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犊牛出生1周后,排便和排尿的数量会不断增加,所以要训练犊牛定点排便和排尿;饲养人员要每天勤换犊牛舍或笼子里的垫料,使舍内干净、空气新鲜。

2)观察疾病。一是要定期测体温。正常犊牛体温为38.5~39.5℃,40℃为低烧、40~41℃为中烧、41~42℃为高烧。每天测量并记录体温,如有牛只发烧要查明原因。二是要测心跳、呼吸次数。初生犊牛的正常心跳为~次/min,正常呼吸为20~50次/min。三是要观察粪便和精神状态。犊牛每天排粪1~2次、黄褐色,凡拉水样便、黏液便、血便的都是犊牛患病的表现,要找兽医及时治疗;每天要观察犊牛的精神状态,发现异常及时检查治疗。

3)哺乳。初生犊牛饲喂初乳后就可以自由采饲常乳了,喂给犊牛的牛奶一定要是健康奶牛产下的奶,病牛或者患乳房炎的牛只生产的牛奶绝对不能用。犊牛的牛奶喂量应为3~5kg,可根据个体的大小进行调整;奶温应在36~39℃,最好为37~38℃。如果温度达不到,可用大锅加热;如果单喂可用水浴加热。犊牛的饲喂管理必须遵循“定人、定时、定温、定量”的四定原则。

2犊牛断奶

乳用犊牛断奶时间的确定要考虑犊牛的出生重和饲料供应情况,(   

每头母牛所产初乳量为~公斤,而出生犊牛3天内仅吃20~24公斤,余下的制成发酵初乳保存。发酵初乳一般在25℃~30℃条件下自然发酵而成。犊牛料按1:1比例加水拌匀,再加等量干草或4~5倍青贮料后拌匀喂给,直至进食量保持在每日每头2公斤。喂奶要定时、定温、定量和固定饲养员,即给犊牛喂奶时,温度要恒定,一般要求奶的温度应在35℃~38℃,温度不能忽高忽低,奶量不能忽多忽少,奶量要固定,也要尽量由专人饲喂,从而使犊牛消化正常。每次喂奶前要用热水将用具浸泡消毒,喂完奶后要用干毛巾把犊牛嘴边残留奶擦干净。在犊牛断奶过程中,为了预防犊牛下痢,可在补饲过程中加适当的抗生素,换料逐渐进行,其间干草供自由采食,饮水量应逐渐增加。

  

保持牛舍内通风,让犊牛多晒太阳,牛舍温度以10℃~24℃为宜。在犊牛出生后10~15天及时给犊牛去角,减少角质生长对营养的吸收,加快犊牛的生长发育。3月龄内将其饲养在犊牛栏内(室外或室内)。冷舍户外饲养犊牛法能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抗病力;3月龄后转入群饲,加强运动,并做好犊牛刷拭工作。犊牛不可拴养,应进行围栏饲养,任其自由活动。

预防牛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

产气荚膜梭菌原称魏氏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在菌之一,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对人和动物致病,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人类食物中毒和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产气荚膜梭菌病主要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条件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菌导致的动物猝死症,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各类家畜均有发病,尤以牛的发病最多,此病的发生可给养牛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一、病原学

产气荚膜梭状芽抱杆菌属于芽抱杆菌科,梭状芽抱杆菌属,魏氏梭菌种,是由英国人Welchii和Nuttad()年首先从一个腐败人尸体产生气泡的血管中分离得到,并以Welchii的姓命名为魏氏梭菌,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称之为产气荚膜梭菌。该菌是一种梭状芽孢属条件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食物和粪便,遍布世界各地,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人类的食物中毒以及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迄今为止已发现产气荚膜梭菌能够产生12种外毒素,但起主要致病作用的毒素主要有四种(α、β、ε、ι)。根据这四种主要致病性毒素与抗毒素的中和试验,可以将此菌分为A-E5个型。

二、流行病学概况

2.1流行特点

产气荚膜梭菌能使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牛(包括黄牛、奶牛、水牛等)发病,主要呈零星散发或区域性流行,一般可波及几个至十几个乡镇或牛场。该病以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多发,常流行于低洼、潮湿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春末、秋初及气候突然变化时发病率明显升高。耕牛以4~6月份发病较多,奶牛、犊牛以4~5月、10~11月发病较多,牦牛以7~8月发病较多。病程长短不一,短则数分钟至数小时,长则3~4d或更长;发病时有的集中在同圈或毗邻舍,有的呈跳跃式发生;发病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有的间隔几天、十几天,有的间隔几个月。近年国内各地发生的产气荚膜梭菌病虽以A、D型为主要病原菌,但B、C、E型产气荚膜梭菌也都是病原菌之一。

2.2发病原因

(1)菌株因素:根据现有文献,各型产气荚膜梭菌均能引起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尤以A、C、D型居多。国外报道的产气荚膜梭菌病以C、D型菌导致牛的坏死性肠炎或肠原性毒血症较多;中国的产气荚膜梭菌病则以A型菌导致的牛“猝死症”为主,也有C、D型菌致病。例陕西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牛发病严重的县市经鉴定分离得到的菌株均为A型;5年新疆喀什地区4个乡共头牛发病,病原检测均为A型菌;~0年间海南部分市县发生“猝死症”,死亡耕牛头,检其病原为A、C型菌。E型仅见于野生牦牛产气荚膜梭菌性肠炎的报道,其发病率较高,可达42.86%,病死率较低,为14.3%。另外,A、C和D型的某些菌株还能产生肠毒素,它不同于该菌的其他毒素,是导致牛腹泻的主要原因,可引起牛的肠原性毒血症,犊牛最易发生近年来多见D型菌导致牛肠毒血症的报道,成年牛和犊牛均有发生,该病死亡突然,危害极大,黑龙江、青海、云南、宁夏等地均有相关的报道。

(2)环境因素:产气荚膜梭菌是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长期以来,中国各省市都有产气荚膜梭菌对牛致病和流行的报道。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产气荚膜梭菌在牛肠道和畜舍环境中普遍存在。对山东地区畜舍空气和牛场粪便中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检测,前者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率为13.2%,后者分离率达到22.5%,且均为A型菌。由于畜舍中的粪便来源于动物胃肠道,空气中的产气荚膜梭菌多来源于动物粪便,环境中存在的产气荚膜梭菌与动物体内的产气荚膜梭菌密切相关。加之产气荚膜梭菌是肠道内常在菌,可以通过污染的土壤、水、灰尘、饲料、垫草、器具等传播,因此牛产气荚膜梭菌病的暴发应与牛体内和畜舍内的产气荚膜梭菌存在有关。一方面,当畜舍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家畜采食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饲草或饮水后,菌株在肠道内大量增殖,引发此病。另一方面,产气荚膜梭菌存在于牛肠道内,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饲料、气候等条件发生急剧改变时,牛的抵抗力下降,在应激条件下,牛肠道内的菌群失调,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有的产气荚膜梭菌得以大量生长繁殖,瞬间产生大量毒素,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发生毒血症(或败血症),引起对心脏、肝脏、肾脏和脑等重要器官的毒害,导致机体衰竭、死亡。

三、临床症状

肠毒血症多呈急性或最急性。犊牛出生后精神、食欲尚好,发病突然,多在生后2~10日龄犊牛,其特征是膨胀、脱水和排出红色粘性粪便;病程短,死亡快。

最急性病例,未见任何症状,即出现猝死。

急性病例,精神沉郁,不吃奶,皮温不稳,耳、鼻、四肢末端发凉,口腔黏膜渐由红变暗红至紫色,有腹痛症状,扬头蹬腿,后肢踢腹,腹部膨胀,腹泻,排出暗红色、恶臭粪便,呼吸促迫,体温39.5~40.0℃。病的后期,高度衰弱,卧地不起,虚脱而死亡,也有见神经症状,头颈弯曲,磨牙,吼叫,发生痉挛而死亡。

四、剖检变化

发生出血性坏死性胃肠炎,尤其以真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最为明显。

五、实验室检查

5.1细菌检查

取死亡犊牛小肠内容物、肝脏涂片,镜检,培养、分离鉴定。

5.2毒素检查

①用肠内容物原液或稀释2倍,以0转/分钟离心15分钟,在10.0毫升上清液中加氯仿1滴,用0.4毫升注射于小鼠的尾静脉内,如有毒素,小鼠在24小时内死亡。②将含有内容物的肠管结扎,保存于冰箱内,送有关单位进行毒素中和试验。用SPA协同凝集反应鉴定毒素型别。

六、鉴别诊断

大肠杆菌病为犊牛常发病。特别是败血型,最早在出生数小时或2~3日龄的新生犊牛发病,有的无任何症状即死,有的病后1~2天以败血症而死,故应鉴别。临床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6.1犊牛大肠杆菌病,初期体温升高至40.5~41.5℃。后期体温下降至37.5℃。

患大肠杆菌病的犊牛排出黄绿色、水样粪便。

6.2血液实验室检验,败血型大肠杆菌病呈现红细胞压积升高,白细胞数增加,核左移,血糖降低并有代谢性酸中毒。死于败血型大肠杆菌病犊牛剖检变化为,除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脾脏点状出血外,无特殊变化,组织学看不到实质器官的细胞反应。细菌培养,镜检,可检查到革兰氏阴性、有运动性短杆菌。尽早采取抗菌消炎,补充电解质以增加血容量,补糖、补碱等措施,多数大肠杆菌病犊能收到较好疗效,犊牛痊愈。

七、防制

7.1牛产气荚膜梭菌病的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往往来不及治疗即死亡;因此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预防主要以提高动物的抵抗力改善饲养环境为目标。

7.2近年国内各地发生的产气荚膜梭菌病以A型为主要病原菌,但B、C、D、E型产气荚膜梭菌也都是病原菌之一。在预防猝死症时,各地都根据当地病原菌的情况选择适宜的疫苗进行预防。

7.3由于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常呈急性散发,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一般遵循强心补液、解毒、镇静、调理肠胃的原则,进行对症治疗;给予强心剂、肠道消毒药、抗生素等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安痛定、甘露醇等;采用同型的高免血清治疗,对症加减,也可收到一定的效果。中药治疗法,采用能增加胃肠蠕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阻止瘟疫热毒进入机体的中药,如黄芩黄连解毒汤加减,煎水灌服,2次/d,连用3~5d,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另有研究结果发现,服用益生菌对该病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一、生猪及白条肉价格走势

  上周全国生猪价格上涨0.84%,白条肉价格上涨0.44%。

  据监测,上周(6月18日—6月24日)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12.04元/公斤,较前一周上涨0.84%,较去年同期下降16.74%。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16.06元/公斤,较前一周上涨0.44%,较去年同期下降14.80%。

  上周全国24个地区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上涨,其中贵州、福建和陕西涨幅靠前,分别为3.41%、2.12%和2.11%;重庆、云南、青海地区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与上周持平;全国5个地区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下降,其中安徽、辽宁和天津降幅靠前,分别为1.71%、1.64%和0.65%。

  上周全国21个地区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上涨,其中浙江、陕西和内蒙古涨幅靠前,分别为3.67%、3.55%和3.40%;西藏、青海地区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与上周持平;全国9个地区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下降,其中山西、新疆和黑龙江降幅靠前,分别为3.13%、1.81%和1.01%。

  二、牛、羊及禽产品价格走势

  据监测,上周(6月18日—6月24日)全国周报样本屠宰企业牛四分体平均出厂价格为56.36元/公斤,较上期环比下降0.14%;羊胴体平均出厂价格为46.99元/公斤,较上期环比上涨1.29%;鸡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14.63元/公斤,较上期环比上涨0.55%;鸭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11.84元/公斤,较上期环比下降1.82%;鹅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24.00元/公斤,与上周持平。

牛的一胎多犊技术推广58

牛羊猪禽粪淘金

赞赏

长按







































济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盐注射液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zyzlfy/2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