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大潮君得到一个消息,说海宁有一位岁的妈妈,为了自己97岁的女儿,一医院送东西去。而且送的这东西是多年前清朝的!
你没有听错!清朝!就是清朝的!
缘起于此……
医院送东西去的就是下图这位陈老太太,她今年已经岁高寿了!但是身体还十分硬朗。之所以要送东西去,源于她的宝贝女儿...
△陈老太太
陈老太太的女儿姓钱,今年也已经97岁了,年轻时是斜桥路仲小学的教师,教学生们语文、数学和美术,所以大家都叫她钱老师。
钱老师岁数大了之后,不幸生了病,长期需要有人照顾。在几年前,钱老师的病情恶化,之后就一医院的康复科,这一住就是好多年,医院为家了。
△钱老师
在前年和去年,陈老太太得过2次肺炎,医院住院。
此时钱老师已经走不动了,但是陈老太太腿脚还很利索,而且思维清晰。住院的那些日子,陈老太太每天都会来到女儿的病床边,拉着女儿的手,陪她聊天。
虽然母女俩年纪加起来快岁了,但是陈老太太依然还是“阿囡、阿囡”的叫着,钱老师也是“妈、妈”的回应着,场面特别的温馨。
在医院的日子里,陈老太太觉得医生和护士们特别的亲切,特别是康复科的钱堃医师,对女儿以及自己的治疗和照顾特别细心,她把这些都一直记在心里,医院表示下感谢。
有一天,陈老太太把这个想法说了出来,她的大外孙陈大伯有了个点子,“要不就送我们院子里的竹子吧”,大家都觉得这个提议好,于是陈老太催着孙辈们,医院送去。
陈大伯说,他们家院子里的竹子,可是有来头的。大概多年前,那时候还是清光绪年间,他们家祖上有人在四川做官。后来辞官还乡的时候,就带了当地的竹子——斑竹,回海宁,种在了自家的院子里。
几个孙辈装了满满一车的斑竹,陈老太太在一旁还一个劲地说,多装点!多装点!要好好谢谢人家!
大潮君也了解到,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医院的医生护士们也很意外,很感动,他们把这些竹子都种在康复中心的大楼西侧,准备给这片小竹林取名“康复林”。
陈老太太的女儿只比她小5岁?看到这里,细心的小伙伴肯定要问了,为啥陈老太太只比自己的女儿大5岁?其实啊,这里面还有个很长的故事。
大概在上世纪的40年代,陈老太太的丈夫钱先生因为逃难,辗转到江西遇到了她。陈老太太的善良深深地吸引了钱先生。
当时钱先生的 任妻子已经因病去世了。孩子们还小,需要人照顾,自己也还年轻,就开始追求陈老太太。之后钱先生带着陈老太太一起回到了海宁生活。
回到海宁后,操持一大家子的任务就交给了钱老太太,每天洗衣、烧饭、干农活,抚养照顾钱先生的2儿2女。日子过得辛苦,但一家子也其乐融融。陈老太太虽然只和钱老师相差了5岁,但是2人还是以母女相称,感情很好。
△母女2人合影
在把子女们抚养成人以后,陈老太太又帮着带了孙辈们。而陈老太太自己,一辈子都没有生育。
陈老太太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很有出息大外孙陈大伯回忆起小的时候,陈老太太总是教育他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有一次他折了一段桑树枝回家,陈老太太看到了,对他说,“不要折这些桑树,人家家里的蚕宝宝要饿肚子的”。还有一次,家里要打一口井,一般人都是打在自家附近,方便取水。不过陈老太太坚持打在周围几家人中间,为的是方便大家取水。
在陈老太太的熏陶下,孩子们都很有出息。
△全家福
大儿子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后来被送到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深造,现在是宁夏大学的退休教授。
小儿子也是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后来参加了 。有一次在夜行军中,小儿子从山崖坠落,但是养完伤后,他又坚持要求上前线。
△部分军功章
2个女儿1个在上海的工厂工作,还有一个就是钱老师。
陈大伯还告诉大潮君:“外婆不容易,以前种菜、种小麦、种豆,养蚕、养鸡养鸭……辛勤劳动,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销。要知道,外婆可是缠足的,走路都不太方便,可是早几年的时候,她都还在干农活。”
△左一是陈大伯
此外外婆心态也特别好,每次见到他们,都会跟他们说,“心要放平,家庭要和睦,不要斤斤计较”。
所以无论是教育还是为人处世,外婆对他们一大家子的影响都很大,他们几个弟兄,也是这么教育下一代的。
大潮君碎碎念:陈老太太奉献了一辈子,从来没有想过索取。她的心态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让我们一起为她竖个大拇指,祝她身体健康吧~
本文由大潮网 采访报道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大潮推荐·这些你可能感兴趣
浙大辞职、定居德国、周游世界…这个海宁女人在40岁时又做了一个惊人决定!
大潮网招实习生啦!年轻人你很有想法快加入我们吧!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掌上海宁”手机APP(点我点我点我)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xxls999.com/zyzlfy/3610.html